大灣區 > 灣區農業

珠海“農村改廁一張圖”入選全國“廁所革命”十大典型案例

發佈時間:2020-07-10 13:35:32  |  來源:南方網  |  作者:林鬱鴻  |  責任編輯:

圖為珠海鬥門南門村公廁。南方日報記者關銘榮攝

珠海市已建農村公廁484座,完成標準化公廁改造148座。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小小廁所,映照著群眾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深切期許。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

“以前的廁所破舊,使用起來不方便。現在乾淨多了,還省心。”家住珠海市鬥門區鬥門村的譚潔英夫婦都是殘疾人,得知戶廁改造有補貼獎勵後,立馬就報了名。

刻下民生情懷的“廁所革命”,讓農村居民過上了宜居生活。

龍船脊、鑊耳墻、青磚墻、白墻灰瓦……在珠海南門村,旅遊廣場上一座嶺南風格的旅遊公廁古色古香。

設施完備、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公廁,激活了鄉村發展的潛能。“現在收入比以前提高好多嘍。”今年端午假期期間,南門村村民趙燕玲賺得樂開了懷。

小廁所,大民生。細微之處的小小廁所,成就了小康生活的真切與恢弘。

村莊換新顏▶▷

污水凈化讓古井“回春”

盛夏,正是嶺南水鄉最美的時節,位於珠海市水源保護區內的鬥門蓮洲東灣村,荷花綻放、千姿百態,恰似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鄉村畫卷。

東灣村,是近年珠海迅速火起來的賞荷勝地。然而,就在幾年前,這樣的荷景卻被污濁的臭水阻隔,村民避之唯恐不及。

“村裏有30多戶人家,這幾年逐漸蓋起了新房,但當時一些陋習改不過來,未經處理的糞便直排水溝,造成地下水污染,嚴重影響村居環境。”東灣村黨支部委員余昔籌説,小小廁所成了一個涉及村莊治理的“大民生”問題。

“為有效解決糞污的‘出口’和利用問題,從2018年起我們將東灣村的‘廁所革命’與污水管網建設相結合,探索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銜接,將廁所污水和糞便從之前的污染源轉化為了現在的資源。”余昔籌説。

正説著,余昔籌將目光轉向村莊北部一處方圓近4畝的人工濕地。“實際上,這個人工濕地是我們村的一處廁所污水收集點。”余昔籌介紹,“在這個人工濕地底部,藏著一個12平方米規格的化糞池,它們連通到地面的污水凈化池,組成總佔地三畝的巨大濾網。”

這套地下工程,不僅為東灣村的廁所污水除去“污名”,還給村民帶來了意想之外的驚喜。人工濕地投入使用後,東灣村內古井“回春”。“井水一改以往的渾濁,水質變得清冽甘甜。村民打水飲用,讓沉寂多年的‘山泉烹茶’傳統得以回歸人們的生活。”余昔籌説。

生活換態度▶▷

村民“擂臺比美”賽宜居

實際上,農村污水處理要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並不容易。

“從2018年全域推動農村廁所革命開始,我們就定下一個目標:經過處理的農村污水,最終水質要達到一級B的凈化標準。”珠海市鬥門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孝雄説。

要實現這一目標,戶廁改造是第一關。

2018年,珠海市採取政府財政全包的形式,鼓勵農民自建改造廁所的積極性,其中鬥門區以“先建後獎,驗收達標”的原則,明確改廁的農戶可獲得最高4000元的獎補資金。

“在實地驗收時,除了滿足如廁‘不暗、不濕、不臭’的要求之外,糞便處理無害化也是決定獎補能否到賬的重要因素。”劉孝雄説,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標準,戶廁改造容不得馬虎。

“如今在農村,家家有私廁、戶戶建有三級化糞池、廁所污水有收集,最終在生物凈化後排出的水質才能達到一級B的凈化標準。”劉孝雄説,兩年間,鬥門區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共幫助5016戶農戶完成了戶廁無害化改造。

一系列落到實處的政策激勵,刻下民生情懷的小廁所,正在推動珠海鄉村生産生活方式迎來美麗的變革,走出人居和美的發展新路。

“沒想到人居環境整治這點事兒讓我們得了這麼多實惠。”家住珠海蓮洲鎮蓮江村沙灣84號的周光明,因為在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工作中表現優秀,被評為“人居環境五星家庭”,並拿到1000元獎勵。

“人居環境五星家庭”評選機制搭建起了家庭之間比美評優的“大擂臺”。如今,周光明所在的蓮江村還在珠海全市率先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通過“定時收集、源頭分類、積分獎勵、就近處置”模式,讓村民自發地參與到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建設中。

發展換方式▶▷

美麗鄉村激活新經濟

在農村“廁所革命”推進兩年後,農村公廁已經成為展示珠海鄉村風貌的一扇獨特窗口。

龍船脊、鑊耳墻、青磚墻、白墻灰瓦……在珠海鬥門鎮南門村,旅遊廣場上一座嶺南風格的旅遊公廁特別引人注目。

“我們對部分景區公共廁所外立面進行了重新設計改造,景區廁所和當地文化融在一起成為特色,如接霞莊的宋式文化風格,蓮江村的嶺南廣府文化風格。”劉孝雄説,景區周邊沿線的公廁按照三星級旅遊公廁標準進行升級改造,部分還設立單獨的“第三衛生間”、殘疾人和老年人輔助設施。

設施完備、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公廁,不僅方便了遊客,還激活了鄉村發展的潛能。“現在收入比以前提高好多嘍。”今年端午假期期間,南門村村民趙燕玲一大早就在家門口支起了帳篷,擺上自製的芝麻糊、雙皮奶、茶葉蛋等,時不時招呼遊人駐足品嘗。趙燕玲説,得益於村居環境的改善,現如今村裏遊人絡繹不絕,“生意好得不得了”。

頂著“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的蓮洲鎮石龍村,則向“民宿經濟”發力。在石龍村1.3公里的民俗街上,100多棟白墻黛瓦的嶺南古民居和倣古建築鱗次櫛比,一派返璞歸真的田園風情。

“這就是我們重點打造的民宿一條街,現在已經有企業租用了20多個農家庭院開發民宿旅遊。”石龍村黨委書記李悅強説,“曾經以種植苗木為生的石龍村,現在還引進了一個大項目。”這個“大項目”就是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創建項目——嶺南大地田園綜合體,總投資約30億元。

“項目首期有望在今年建成開放,屆時村集體收入將達到400多萬元,拉動村民走向産業興旺的振興路,實現跨越小康的致富夢。”李悅強説。

■記者觀察

丈量小康生活的一把尺規

廁所問題是民生需求中的重要一環,關係著綠水青山,也關係著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更關係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在珠海,在廣東,用來丈量城市建設和鄉風文明的尺規,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也是居民身邊一座座小小的廁所。從2018年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至今,珠海市已建農村公廁484座,全市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8.6%。2019年,經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全面遴選核查,珠海鬥門區被評為全國“廁所革命”十大典範案例。

自然、美好的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也對城市人回歸自然、感受慢生活,豐富城市文化內涵等具有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廁所革命”,既是改善鄉村生産生活條件,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增強鄉村發展動力、活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生需要,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補齊短板、實現全面協調發展的需要。

恰恰是廁所的細微,才讓全面小康社會變得觸手可及,變得愈發真切。

南方日報記者林鬱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