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公益

這位“廣東好人”16年獻出30個成人血量

發佈時間:2020-06-11 16:05:59  |  來源:大洋網  |  作者:何道嵐  |  責任編輯:

如果平均每位患者每次使用1個治療量的血小板,那麼,他的總獻血量至少可以挽救600名患者的生命!

他叫馮日初,是廣州永樂殯儀服務公司員工,更為公益圈所熟悉的身份是番禺區中心血站的長期固定獻血者“初哥哥”。自2003年至2020年1月5日,他累計獻血第217次,獻血量達128300毫升,捐獻量相當於30個成人的全身血液。

初心:沒人獻血,病人就沒血輸

馮日初是番禺區中心血站長期固定獻血者,從2003年開始獻血至今,長達16年,血站工作人員都親切的喊他“初哥哥”。

2019年2月18日是個對馮日初而言意義非凡的日子——獻血第200次!到目前為止,他的統計獻血量達121500毫升,捐獻出來的血液,相當於30個成人的全身血液。如果平均每位患者每次使用1個治療量的血小板,那麼,他的總獻血量最少可以挽救600名患者的生命。

以上這些用愛堆積起來的數字,凝聚了他滿滿的執著與堅持。被問及是何緣故促使他堅持獻血,馮日初説:“從父親交通意外重傷而需緊急輸血,意識到血液是無價的,不是用錢就能買到,如果沒有人獻血,病人就沒血輸。沒我的堅持,就沒有這600病人的團圓喜悅。”樸實無華的回應,卻擲地有聲。正是他的這份堅持,給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正是這種堅持,讓這座城市邁向文明,增添溫暖。

“能幫助別人,我感到很快樂!”這是馮日初常説的一句話。今年49歲的馮日初看起來格外強壯,談起第一次獻血的經歷,他記憶猶新。

2003年的一天,馮日初的父親由於交通意外重傷而需緊急輸血,也就是從那刻開始意識到,血液是如此的重要,無償獻血能幫助他人。憑此信念,馮日初開啟了他的無償獻血之路。2004年,在區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的宣傳招募下,馮日初了解到,對於白血病、生命垂危及急需用血等患者,除了要輸成分血外,更需要有止血凝作用的血小板。當時,單採捐獻血小板在番禺區中心血站開展不久,需要更多人加入捐獻血小板隊伍才能滿足臨床逐漸增大需求量。得知情況後,他義無反顧地成為了番禺區血小板捐獻隊伍中的一員,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見證:16年來厚厚一疊無償獻血證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獻血早已變成了馮日初的一種生活習慣。每逢法定捐獻血小板間隔期限一到,他就會準時到區中心血站報到,16年來從沒有間斷過。且他每次都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捐獻血小板,既不影響工作,又能幫助病人,他説:“這就是雙贏。”每次獻完血小板後,休息20分鐘他就會返回工作崗位,從來不會因為獻血而耽誤工作。

2014年6月15日中午,天上下著滂沱大雨,此時機採室除了雨聲外,就沒有任可聲音了。突然,一個身穿雨衣,前額頭髮滴著水,臉也被雨水模糊了,小腿以下褲子全濕的人站在機採室門口。機採室的工作人員立刻迎上去,驚訝地叫出來:“初哥哥?”馮日初一邊脫雨衣一邊講笑説:“是啊,不歡迎我?”“肯定歡迎,只是這麼大雨怕你衣服淋濕了會生病?以後下這麼大雨就不要來了。”工作人員説。“今天獻血間隔期限到了,我穿了雨衣,衣服沒濕,而且獻血後我變得更壯,沒事的不用擔心。你想一想病人不會因為下大雨就不生病,不需要血小板吧?如果因為下雨就不來獻,那病人怎麼辦?來!開工!我獻完血小板還要回去上班,不要擔擱了我上班的時間。”馮日初笑著説。他一想到危在旦夕的生命在等待救援,可因輸了血小板就轉危為安,任狂風暴雨也不能成為阻礙奉獻愛心的拌腳石,再苦再累都能克服。那一次他獻了2個治療量血小板,又為守護生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6年來的無償獻血,馮日初至今已積攢了厚厚一疊無償獻血證。這些紅本本不僅是他愛的印證,更是愛的榮譽,也充分體現了一名普通企業員工為社會貢獻的見證。

榜樣:用實際行動宣揚獻血無礙健康

馮日初用實際行動證明,獻血對身體無礙。他會經常對同事、朋友説:“獻血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我獻了16年,身體一直很好,而且很少感冒。”

他每次看到網上關於獻血的負面評論時,都感到痛心疾首,很想糾正他人對獻血的誤解,為無償獻血進行科學正面的宣傳。但由於工作的緣故,不能經常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參與無償獻血宣傳活動,因此一直用實際行動去證明無償獻血是對身體有利而無害的。他表示,只要身體允許,在符合獻血規定的條件下,一定把獻血堅持到底。

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他説:“其實我根本沒留意獻血的次數,也是中心血站提醒才知道的,這不算什麼,好像已經變成了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馮日初可謂是我們番禺區當之無愧的獻血冠軍、獻血英雄!217次獻血,410多次穿刺(檢驗+採血),無數次伸出手臂……每一次的獻血都是一個有溫度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我們用生命去聆聽。”番禺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位“廣東好人”的大愛,猶如繁華俗世中的一股清流,連綿不斷,潤物細無聲。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通訊員穗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