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門,水田不僅用來種水稻,還開發出旅遊、養殖等多種功能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陳卓棟彭紀寧馬勇陳強
母親節當天,不少家長選擇帶著孩子來到江門臺山市中國農業公園的萬畝良田,讓孩子們觀賞連片禾苗迎風招展的農家風光。連日來記者走訪江門各産糧區時發現,江門的水田不僅用來種水稻,還能開發出旅遊、養殖等功能。根據土地實際情況做到“物盡其用”,而且能夠為種糧的農民提供豐厚的額外收入。
高産示範農田引來自駕遊客
位於江門臺山市都斛鎮莘村附近的臺山中國農業公園“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擁有萬畝優質水稻高産示範農田,被譽為“廣東第一田”。當地種糧大戶李權立承包的水田,就在這主題園當中,“今年禾苗長勢挺好,早造産量應該有保證!”已經過了二十四節氣的立夏,為防止水田裏的病蟲害滋生,不少無人機已經開始在主題園內作業,來回飛行噴灑除蟲藥物。
“媽媽你看,有無人機!”母親節當日,有不少家長帶著小孩自駕來到這裡遊玩。看到無人機在空中飛舞,不少小朋友看得手舞足蹈。其中一位家長林育恒正在教導兒子,“你看,水田裏面綠色一棵棵的就是禾苗,你念的那首詩‘鋤禾日當午’裏面的禾就是它。”林育恒告訴記者:“我們家本來也是農民出身,這次正好讓小孩了解他日常吃的米是怎麼來的。”
記者了解到,“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面積10380畝,劃分為八大功能分區,集聚了農業生産、觀光休閒等功能,過去兩年的豐收節,“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都作為江門的分會場。園內還建設了五邑特色農産品展示館、農耕文化展示館等設施,兼具科普教育等功能。結合周邊的海鮮美食、溫泉度假等元素,這裡已經成為了當地著名的鄉村旅遊景點。
“禾海稻浪”主題園區門樓上挂著袁隆平親題的牌匾譚耀廣攝
青蟹與海水稻“相護相成”
往“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深處走,一處處當地人稱“蟹圍”的水塘映入記者的眼簾。記者發現,部分蟹圍上還長著禾苗。臺山青蟹養殖協會會長王劍鋒蹲在蟹圍邊的田壟上,細心觀察著禾苗的長勢和青蟹的個頭。
王劍鋒説,臺山青蟹是蟹中上品,每年80%銷往外地,相比其他地方的青蟹價格高10至20元/公斤。如今,他正在實施蟹稻生態養殖模式:“水稻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使青蟹養殖生態更加優質。”
王劍鋒介紹,2018年他與另一個青蟹養殖戶一起嘗試稻蟹共生養殖模式,將水稻種在“蟹圍”中間的“蟹島”上。“事前考察周邊的類似項目時,發現這種模式實施有個難題。”他解釋説,臺山青蟹養殖的環境處於黃茅海和潭江鹹淡水交界處,土地含鹽量比較高,從千分之八到千分之十不等,養蟹用的水含鹽量甚至更高,“普通水稻品種不耐鹽,沒辦法和青蟹一起共生。”
這時,來自湛江的“海水稻”專家陳日勝向王劍鋒伸出了援手。據悉,陳日勝團隊所掌握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耐鹽度可達千分之十三,而且比較粗壯,不怕青蟹咬斷,剛好適合稻蟹共生養殖。
去年,王劍鋒在蟹稻田四週開挖了6至12米寬、1.5米深的環溝,中間堆起40至60公分高的“蟹島”,稻蟹共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稻蟹共生的地塊,稻子畝産大概有100斤。”王劍鋒高興地説,而且水稻可以減少病害,青蟹的品質不僅好,産量也增加了接近5%。
今年,除了繼續在都斛鎮實施稻蟹共生外,陳日勝團隊和王劍鋒在臺山市海宴鎮南豐村的“海水稻”試驗田上又開展稻蝦、稻蟹共生嘗試。陳日勝解釋:“蝦、蟹養殖時,養殖用的流水可以沖淡稻田的含鹽量,而且蝦蟹産生的氨氮等成分能夠成為水稻的肥料,這樣土地的肥力會更好。”
水稻田中嬉戲的鴨子恩平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小鴨子在稻田裏撒歡
在江門恩平市沙湖鎮那梨村,成群的鴨子在水田禾苗間探頭覓食和嬉戲。記者了解到,這是廣東豐穗米業有限公司正在探索的一種田間管理模式——“鴨稻共育”生態種養。
恩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鴨稻共育”生態種養模式是指在秧苗栽插後,將幼鴨全天24小時都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時收回鴨子,是一項種養結合、安全、生態的稻田綜合技術,能有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據了解,“鴨稻共育”的最大好處就是能達到綠色種植的基本要求。除了蟲子和田螺以外,鴨子還喜歡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雜草。恩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形容:“鴨子好比是田間的‘管理員’,在田間遊走的時候,把水稻周邊的雜草幼苗也踩死了,大大減少了稻田雜草的産生,使稻田透光率增加,促進水溫提升,有利於水稻根系生長。”此外,鴨群在田中會産生糞尿,可以成為水稻田的有機肥料,從而減少稻田化肥的施用量,從其他已探索過這種模式地區的經驗看,放過鴨的稻田土質泛黑肥沃,明顯得到改善。
實施“鴨稻共育”的廣東豐穗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國良認為,這種模式可以“一舉兩得”:“一般可節省10%至30%的養鴨飼料,同時,還能提高鴨肉的品質,價格可以賣得高些。通過這種方法種植的水稻,也減少了農藥、化肥、除草劑的使用,降低了生産成本。”
“種植+”讓農民收入提高
“種植+旅遊”“種植+養殖”……各類以糧食生産為基礎的多樣化經營模式,正在江門各地慢慢推廣。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人士表示,目前,江門正在打造鄉村旅遊精品路線,類似“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的農耕文化景點正在各地興起。如臺山市水步鎮,去年底就依託草坪裏文旅項目和周邊的水稻田園風光,打造了一場別具一格的稻田音樂節。旅遊業界人士歐陽耀認為,江門是大灣區內水稻種植面積最多的地級市,“目前鄉村旅遊已經成為一個消費新熱點,而水稻種植的田園風光和農耕文化,正是江門鄉村旅遊的獨特賣點。”
此外,江門近日也出臺了《江門市種養迴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基本構建完成農牧結合、資源迴圈、養殖健康、高效生態、協調發展的現代種養業新型産業體系,種養結合已經成為農業新的發展方向。
多樣化經營模式給農民帶來最直觀的收益就是收入的提高。李權立説,“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成了旅遊景點後,“很多江門和周邊城市的市民,週末就開車下來旅遊、吃海鮮,有的甚至向我們買米、買海鮮,説這裡的東西又好,價格又便宜。我們當地人賺了遊客不少錢。”
“稻蟹都養活了,一塊地能夠實現兩份收入!”王劍鋒也表示,粗算下來,去年200畝的稻蟹共生,除了賣蟹收入,還可收穫數萬斤稻穀,相當於增收數萬元。陳日勝還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南豐村的試驗田裏,“只要有30%的蝦、蟹成活,每畝田就能增收將近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