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惠州

小社區、大手筆!口袋公園、街頭公廁,大師來設計

發佈時間:2020-05-13 15:21:41  |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杜娟  |  責任編輯:

“選取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邀請大師進行設計,讓“品質”滲透到廣州的每一個細胞。”

走在廣州街頭,人們會驚喜地發現,一段段圍墻、一個個口袋公園、甚至一座座公廁,都設計得別具匠心,成為城市裏一道獨特的風景。但你可能不知道,家門口的口袋公園、道路邊的一段臺階都是大師級設計師的作品。近年來,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啟動了“身邊項目大師做”活動,再到今年全面鋪開社區設計師工作,選取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邀請大師進行設計,讓“品質”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細胞。

場景一:木棉樹下的時髦公廁+一把有趣的“椅子”

在環市東路廣州國際電子大廈旁,一棟二層“小樓”被大紅色的鋼結構框架包裹著,與周邊兩棵高大木棉樹上殘存的幾朵紅花相映成趣。而這棟“小樓”是一個公廁,建於1988年,是廣州現存不多、20世紀至今一直未被拆遷移除,仍然保護完好和正常使用的原位公廁。

這一項目請來了廣州瀚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許迪操刀,他曾設計了廣州財富天地、惠州大亞灣惠民廣場二期等大型項目,參與本次公廁的升級改造,許迪認為十分具有挑戰性。設計之初,業主單位表示,可以將公廁推倒重建、也可以在原來基礎上改造。但許迪選擇了尊重歷史,延續文脈。許迪認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公廁周邊自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綠島,饒有嶺南特色,也是環市東路的一段時光記憶。為了保留公廁旁的一棵木棉樹,許迪甚至將一套完整的施工圖紙全部重做。

在不破壞原有建築肌理的前提下,許迪用簡潔的幾何形體包裹原有建築,形成在面向城市開放的盒子,露出原有建築的形象特徵,給傳統的瓷磚外墻公廁穿上了頗具現代感的紅色“外衣”。現在公廁的改造基本完成,即將重新對外開放。除了外形上亮眼外,公廁也注重使用功能的提升,按照“廁所革命”的要求,改善了通風采光與排氣設施,做到乾濕分區,公廁的洗手盆上方安裝了明亮的鏡子,在男女廁基礎上還增加第三方衛生間。在一樓的第三衛生間裏,有給孩子準備的小型馬桶,有嬰兒換尿片的護理臺,還有為老年人、行動不便者準備的安裝抓手等。

細心的市民還會發現,公廁旁邊的一段臺階也頗有“玄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加高,加高部分涂成了俏皮的橘黃色,可供路人歇腳休憩。這段臺階的設計者是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設計師龐偉,他將這段臺階稱為一把有趣的“椅子”,也是一個最小的城市廣場。龐偉説:“我們把這裡做得高一點,陡一點,走路的人可能看到‘高’坐在椅子上的人,坐得高的人也可以從高的視角看走路的人,為城市增添一些變化和趣味性。”

場景二:傳統中軸線上的口袋廣場功能複合、別具匠心

位於廣州傳統中軸線上的維新橫路歷史悠久,廣州共産黨小組和廣東第一個黨支部就誕生在維新橫路素波巷的廣州市第十中學的校園裏。細心的市民會注意到,在海珠廣場和起義路交界的路口,一個別具特色的二層長方形“臺子”已經建立起來,這就是維新橫路口袋廣場,設計者是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倪陽。

這一面積不大的地塊被周邊兩三層高居民樓圍合,原先用作羽毛球場和垃圾收集點,羽毛球場四週用鐵絲網封閉,使得視線受阻、景觀不佳;加上封閉的鐵絲網阻礙通行,出現不少被破壞的情況;露天堆放的垃圾桶不夠美觀,而且氣味難聞。

由於維新橫路與居民區聯繫密切,倪陽試圖通過折疊和提升來重置場地的空間佈局,豐富場地的功能,並融入海綿城市的構想,旨在密集的城市肌理中打開一個“透氣孔”。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一口袋廣場已經建成,灰色的清水混凝土和鋼結構搭建起了一個功能複合的長方形“臺子”:原來的羽毛球場被提升到了二層,下面是環衛設施房,為了解決封閉的工具房的通風問題,特別設計了高聳的拔風井。

從羽毛球場往下走是一段寬闊的臺階,可供周邊居民休憩;臺階周圍還設計有照明設施,夜間在此舉辦小型表演,也頗為有趣。再往後則是隱藏在隔墻後的電房,解決了海珠廣場夜間照明問題。

帶著小孫子在大臺階上玩耍的陳姨表示:“這裡比原來整齊多了,周邊還鋪了鵝卵石、種有小樹,大人、孩子都多活動空間。”

全面啟動社區設計師工作社區改造專業人士來把關

用“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管理,讓品質建設滲透到廣州的每個街角空間。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自2018年啟動“身邊項目大師做”活動以來,以貼近市民生活為原則,著眼微觀,關注市民需求,選取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邀請大師進行設計,促進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化提升,從細微之處不斷提高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自開展以來,共面向全市徵集近百個選點,邀請倪陽、陳雄、冼劍雄、本伍德、龐偉等十多位國內外大師參與十多個試點項目的方案設計,囊括變電站、垃圾站、公廁、中小學、騎樓建築、口袋公園等多個類型。

為進一步促進廣州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治理,建設美麗宜居的花城,今年還啟動了廣州社區設計師工作。據悉,社區設計師制度可以分片,若干街道組合成一個片區,請5~6個社區設計師組合的小團隊,包括建築、園林、燈光等不同專業,對使用公共財政資金或集體資金進行建設的項目進行設計或提出審查意見,切實把社區設計師的工作進行具體的細化和落實,促進廣州高品質發展。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社區設計師工作主要以開展“社區事·大家做”系列活動為抓手,重點關注公園、口袋公園、垃圾收集點、變電站、泵站、河涌水系景觀建設、道路交通環境提升以及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通過“社區事·專職做”“社區事·大師做”“社區事·街坊做”三大行動,引進高水準的設計師進行設計和把關,逐步提升社區人居環境品質。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杜娟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