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推薦關注

陽江朱漆好,留得嶺南春——陽江漆器髹飾技藝

發佈時間:2020-05-13 15:12:29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勁佟 高淺  |  責任編輯:

陽江漆器髹飾是在充分了解漆的屬性後,對所髹飾對象進行上漆塗色處理的一項傳統工藝。髹漆要求厚薄均勻、疏密有致、顏色亮凈,陽江漆器産品有漆畫、漆皮箱、漆皮枕等,造型古樸典雅,具有技藝精湛、色彩絢麗、防潮耐用等優點。



漆皮箱(陳其積作品)

陽江漆器的起源難以考證,不過可從一些實物和史料中得到相關線索。2007年,沉沒八百年的“南海Ⅰ號”被成功打撈併發掘出大量花紋清晰可見的漆器碎片,經考證其花紋裝飾雖非廣産,但由當時墓葬出土的漆器推測,陽江當時已有使用漆器,而陽江漆器的萌芽可能跟其有關。再往上可追溯至隋朝冼夫人時期,《隋書·列女傳》中記載的“駟馬安車”中的“安車”是用油漆涂飾過的木車,也是文獻記載中出現于陽江的大型漆器。另冼夫人將隋朝皇帝賞賜的服裝首飾“並盛于金篋,並梁、陳賜物各藏于一庫”。其中的“金篋”,專家認為很有可能是早期的描金漆皮箱。目前已有的實物是廣州博物館收藏的陽江南宋墓中出土的“全描金方盒”,此藏品反映當時的漆器製作技藝已具有很高的水準。

陽江漆器有史證明的是乾隆年間林氏家族在南恩路開設的“老義和”漆器廠。因陽江是南絲綢之路的重要補給港,故老義和漆皮箱正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而聞名海外。相傳滿載陽江漆皮箱的葡萄牙“聖瑪麗號”船沉沒後,船上的漆皮箱漂洋過海,被外國人拾得,打開後發現裏面的物品竟然完好無損,故而防水耐用的陽江漆器遠銷國外。在清代,陽江漆器是屬於有錢人專用的奢侈品,而在民國時期則進入了全盛。1933年,陽江縣長李伯振開辦“陽江縣立改良漆器傳習所”,産銷品種增多了日常生活用品。1934年,廣東名校兩陽中學首次用上“馬漆桌椅”,漆器廣泛運用於人們的生活中。此時主要的漆器廠除“老義和”外還有“廣泰成”,且廣州、香港多有分店,從業人員多達一千人。抗戰爆發後陽江漆器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漆器從業人員只剩下40多人,後於1958年成立“陽江縣地方國營漆器工藝廠”(簡稱陽江漆器廠),引進了一系列漆畫家和漆藝技術人員,陽江漆器得到發展。80年代後受到流水線代替品的衝擊,陽江漆器又陷入低迷,並轉向工藝品市場。如今為了更好的保護這門傳統技藝,2010年該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

陽江漆器種類很多,從質地上分為皮胎、木胎、布胎(漆瓶)、金屬胎、塑膠胎、瓷胎、和紙胎(漆盒)。漆皮箱、漆皮枕、漆皮盒等皮胎製品成為陽江漆器産品的代表,其特點是質輕堅固、耐用防潮、光亮飽滿,廣泰成生産的“皮雕金漆盒”于1936年在南洋國際貨物賽會上獲金獎。因漆器種類多,製作過程有相似之處,故下面以漆皮箱為例,介紹兩種皮胎漆器的製作工藝,從中可以一窺這門技藝的精湛水準。

製作漆器所用工具包括:刨(刨平牛皮)、膠刷、小掃(上底漆、面漆)、發刷、牛角刀、鋼刀、竹篩、砂紙、方木條、畫筆、以及切料機、圈線機等現代工具。材料有大漆或陽江漆(也叫腰果漆,于1976年研製成功)、桐油(充當隔離劑)、顏料(傳統紅黑色,也有銀硃、硃砂、丹紅、絳礬、石黃、漢沙黃、鈦青藍、煙煤等)、木料(杉木、樟木等陳年舊料,用時先髹好桐油)、牛皮(做皮箱用裏皮,皮枕用外皮)、其他(磚灰、麵粉、石膏、磨漿石、砂紙、炭灰、拋光蠟等)。漆皮箱的製作工藝如下:

1. 設計

設計在整個過程中起指導作用,整個設計分為造型設計、圖案設計、工藝設計三個部分,要求具備相應的美術設計基礎並熟悉漆器製作的各種流程,才能達到設計和製作的統一。

2. 制胎

制胎是用木頭扎作骨架,再按照尺寸裁剪牛皮。以食用生粉和水煮成漿糊,用軟刷將漿糊均勻塗抹于裁好的牛皮上,裱上木箱殼,裏外各裱一層。裝裱完成後,用麻線縫合介面,並用刨磨平表面。

3. 髹漆

髹漆也叫上漆,將生粉和生漆按3:7的比例調成塗抹液,再用軟刷涂于皮面,前後三遍,需要充分掌握漆的屬性,才能達到塗抹的厚薄一致,涂好後於無塵環境中晾幹。晾幹後,用刷子再髹幾層清漆(底漆),每層幹透後再重復上面的辦法涂刷三次,由於漆層厚度不一,所需時間長短也不一致。光漆達到相應厚度後,要修整胎體使其保持原形,光漆過程非常關鍵,漆後胎物也要晾幹。晾幹後再髹一層面漆,以紅黑兩色為主,待再次晾幹後便可進入下一步驟。

4. 裝飾

裝飾是指在皮箱四週或表面按需配字畫,因皮箱功用不同,描繪的內容也不同,用於婚嫁禮品,多描繪喜慶祝福等內容,如是用於裝載東西則多題寫詩詞山水。傳統的做法是在漆面還在軟幹時,用細砂紙抹去光滑的漆面,直接在上面題詩作畫並附上簽名和蓋印。

5. 拋光

拋光時,一邊用水沖一邊用幼砂紙打磨直到漆器表面光澤潤滑,晾幹後即為成品。

6. 配套

可以配備相應的座、架、盒等包裝,使其成為完整的藝術珍品。

陽江漆器從産品類別上又可分為漆器日用品、工藝品和漆畫。除上面提到的箱、盒、罐、枕等覆蓋衣食住行的漆器日用品外,陽江漆器的另一個重要成果便是漆畫。漆畫具有防潮防腐、色彩穩定性強,保存時間長等特點,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國畫大師關山月是漆畫的先驅者,同時期的傅乃彬發展了漆畫,將蛋殼、螺殼鑲嵌畫中,增加了變涂技巧,使漆畫更具層次感。漆畫工藝難度大,技法多樣,分為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繪、磨漆等,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其製作工具基本與漆器相同,還包括蛋殼、螺釘、金銀箔(粉)、閃光磷等天然材料。

漆畫的製作一般包括製作畫板、刮瓦粉、髹漆、推光(打磨)、裝裱幾個步驟,具體操作如下:

1. 製作畫板

製作畫板是用底漆均勻地塗抹風乾定型後的畫板,晾幹後,再均勻地裱上一層濕透的棉布或麻布,再用底漆將四邊封好固定,晾幹後,將布邊刮平。

2. 刮瓦粉

刮瓦粉是將底漆、瓦粉、清水按一定比例調配成糊狀,均勻地在畫布上塗抹兩至三層(一層幹透後再接著涂下一層)。用力均勻,否則布面會起皺。晾幹後,分別用粗細砂紙帶水打磨三次,直至畫板平滑。

3. 髹漆

用軟刷將調好的黑漆均勻地塗抹在畫板上,一般涂兩到三次,涂漆時用力均勻,最後將周邊多餘的漆抹掉。晾幹後再次用帶水的砂紙朝同一個方向打磨至平滑,然後水洗乾淨,並晾幹。然後是上畫稿,可直接用粉筆起稿,或在紙上畫好稿在謄到畫板上,畫稿打好後,將需要裝飾的金箔、銀箔、蛋殼、鋁粉等平滑地貼在花板上,一般貼一至兩次,晾幹後用底漆或面漆加銀粉調配的銀漿涂于表面,再晾幹。彩繪完整幅畫後,再用手指輕抹,調整色調,

4. 推光(打磨)

晾幹後即可打磨畫面,先用砂紙打磨一次,再用蘸水棉花和細瓦粉塗抹表面,然後用手掌順著一個方向推磨瓦粉,再用濕布抹乾凈,用蘸花生油的棉花塗抹畫面,並將食用生粉涂于畫面上,用手掌推磨至發光,然後用乾淨棉花擦掉生粉,如上再用手將生粉推磨畫面一次,最後全面擦拭乾凈,漆畫製作完成。

5. 裝裱

搭配相應的框架和底板,完成裝裱。

田漢當年參觀陽江縣地方國營漆器工藝廠時題詩:“靜女心如發,名師手有神,陽江朱漆好,留得嶺南春。”陽江漆器髹飾技藝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同時也是研究陽江風土人情的重要素材,如今的陽江漆器同其他技藝一樣也面臨傳承發展的困境,所以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資料提供:廣東省文史館“振興民間藝術,發展文化強省”項目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