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推薦關注

始於東晉 薄如蟬翼——佛山金箔鍛造術

發佈時間:2020-05-13 15:12:24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勁佟 高淺  |  責任編輯:

金箔木雕代表作《九龍如意》

金箔鍛造是通過溶金、拉金、打箔(包括大小錘打和機打)、焗金箔、切金箔等十余道工序將金條鍛造成極薄金片的過程。多運用於建築物表面的裝飾、佛像的貼金等。金箔鍛造始於南京,佛山金箔鍛造技藝是迄今為止廣東省傳統金箔行業的代表。

金箔製作始於東晉,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齊、梁、陳,今南京龍潭地區是其發源地。佛山金箔製造業,則始於元末明初,隨著大庾嶺古道的開通,金箔製作等技藝逐漸南傳,至今已有千年曆史。明中葉以後,金箔業等各類民間手工藝業已成為佛山著名手工藝業。清代佛山的金箔行業達到鼎盛階段,清雍正二年,佛山祖廟大街就建有金箔行會館,大小店號30余家,因當時佛山鎮及鄰鄉各種民俗活動頻繁,金箔又十分迎合當時嶺南人的習俗和審美觀念,因此成為當時重要的手工業産品並銷往各地。民國初年《佛山忠義鄉志·實業志》卷六載:“金箔行,為本鄉有名出品,有青、赤二種,由本鄉或省城購買足金,隔以烏紙,錘擊成箔。銷行內地各鄉各埠及港澳、石叻、新舊金山,歲出五六十萬圓。然自內地起厘稅,香港辟商埠,購者多赴港採辦。益以金價昂貴,銷場日減。大者曰行,約十家;小者曰館,二十余家。”鴉片戰爭後金箔行業逐漸衰落,從業人員銳減。1915年,佛山尚有黃允全等13家鋪號專事金箔製作。社會主義改造浪潮中,佛山政府于1955年將部分生産金箔、銀箔與銅箔等産品的私營及家庭手工業合營為“縐金廠”。十年浩劫期間,金箔被劃作封建迷信用品而停止生産和出口,縐金廠也于1969年被撤銷,廠裏的老手工藝人都轉業從事電子行業。1972-1977年,為擴大工藝美術品生産和出口,佛山二輕局重建縐金廠,原轉業老藝人被借調回廠,但因市場需求量減少,發展緩慢。1980年,佛山市縐金廠恢復金箔生産,後又因市場替代品的出現,該廠于1981年底再度被撤銷,工人轉行併入佛山工藝廠。同年,佛山金箔行老鋪“昌盛號”的老藝人吳寶光在家鄉南海羅村開辦了聯合金箔廠並經營至今。吳寶光是著名的打金師傅,開設的“昌盛號”金箔老鋪曾紅極一時,專門為附近鄉人的大宗祠做裝飾貼金。子承父業的吳深龍18歲開始入廠學習,如今已是佛山金箔鍛造技藝的傳承人,其孫吳煒全也在不斷探索金箔鍛造技藝的新出路。

金箔的厚度可與蟬翼相媲美,故這門流傳至今的鍛造技藝也是獨具特色的。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有記載:“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竭力揮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約八斤重)。”製作金箔的主要方法是鍛造,自商代起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全廣東省唯剩下佛山羅村聯和金箔廠一家,仍然沿用傳統技藝和獨有配方鍛造純金金箔。佛山金箔鍛造從原料到成品金箔,均採用傳統手工藝,配方為佛山獨創,所需要的配套工具也及其特殊,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對操作者的力度和技術有很嚴格的要求,這樣鍛造而成的金箔才能達到薄而不破的狀態。金箔的鍛造過程共有十余道工序,包括黃金配比、化金條、淋帖、拉金條、錘帖、斬帖、沾金鏈子、打鎧紙、烘爐、裝硅、烘鎵生、打了細、放皮盤、切金箔等。這十四個步驟概括地説來就是根據不同産品的要求,將金塊混合適量的銀、銅,將混合物倒入坩堝內融化,直到化成金水,然後過濾去掉雜質,把金水倒入鐵溝槽中冷卻成金條。然後將不規則的金條錘打成一條1.5釐米×16釐米的長方條,淋上水使其冷卻定型。接下來將金條放在壓縮機里拉成11米的薄金條,再錘打成約11釐米×12釐米的長方形薄金片。再用沙竹刀將金片切成1×1釐米的小方片,包裹進烏金紙中,人工和機器錘打後用炭爐烘乾,然後將裏面的薄金片轉移到大烏金紙上,分成四份再次烘乾水分後,再反覆錘打至很薄的薄片,此時金箔變得柔軟輕薄,這一步是金箔鍛造技藝的關鍵。最後將打好的金箔轉移到皮盤上,並用竹刀切成常用的形狀。

黃金作為一種延展性極強、性質穩定的貴金屬,具有永不變色、抗氧化、耐腐蝕等特性,金箔鍛造技藝擴大了金箔的使用範圍,適用於木雕、石雕、壁畫等藝術品、寺院佛像、金字招牌、以及瓷磚馬賽克等任何裝飾貼金,同時還可用於製作金箔畫、金箔書、金箔郵票等工藝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佛山金箔工藝從傳入到現在已有近千年曆史,一直是佛山傳統工藝品的代表産品之一,其傳承歷史對研究北方中原文化對嶺南的影響,以及佛山傳統手工業的發展,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作為特殊的工藝,佛山金箔薄如蟬翼,色澤光亮,輕如鴻毛,軟似綢緞的特點體現了金箔鍛造手藝人高超的技藝水準,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與此同時它也體現了佛山歷史名鎮深厚的民俗文化,承載著佛山人民的心理需求,是研究佛山民間工藝以及嶺南民間生活習俗珍貴的實物資料。此外佛山金箔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和美容價值。

佛山金箔家喻戶曉,據傳承人吳深龍回憶解放前後禪城的福祿街上曾有專門出售金花、金箔等祭祀用品的絨線街,甚至遠銷東南亞、歐美各國,但隨著手工藝業在社會中的地位不斷衰弱,金箔鍛造也逐漸式微。因金箔具有厚度極小,必須依存于物品等特殊性,使其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再加上近幾年金價上漲,展示渠道單一,替代品不斷增加,難以打開金箔的銷售市場。除此之外,金箔鍛造的勞動強度大,所處環境狀況並不理想,整套工藝繁瑣且耗時長,需要極強的耐心和毅力,對傳統手工藝人的要求很高,綜上金箔鍛造工藝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資料提供:廣東省文史館“振興民間藝術,發展文化強省”項目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