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推薦關注

巧奪天工:動物保護輿論漩渦中的廣州牙雕

發佈時間:2020-05-13 15:12:24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勁佟 高淺  |  責任編輯:

非物質文化遺産(象牙雕刻)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民輝

廣州象牙雕刻(簡稱廣州牙雕),又稱廣式牙雕、南派牙雕,是以非洲象牙為原材料,用刮刀、銼刀、鑿刀、戳刀等進行雕刻的嶺南民間手工技藝,鏤雕牙球、花舫撒網漁船、微刻書畫為其代表作品。廣州牙雕重雕工,以玲瓏剔透的鏤空、通雕技法最為知名,尤其是多層象牙球的鏤空雕刻,曾“令西方人感到無比困惑和著迷”。

廣州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為廣州象牙雕刻提供了物質基礎。廣州自漢代就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便捷的交通及發達的貿易為牙雕原材料及工藝品進出口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為象牙的精雕細刻和存放提供了適宜的天氣條件,促進了廣州象牙雕刻的繁榮與發展。

廣州象牙雕刻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佛山瀾石村河宕村就已發現象牙製品環、梳形首飾和一對形似喇叭、薄如蛋殼的象牙飾物。秦漢開始,廣州出現象牙雕刻的印章、金扣象牙卮及小型玩賞物;唐宋時期,廣州牙雕品種繁多並具有地域特色;明清時期,廣州牙雕繼續以小擺設、小玩意為主,生産規模與技藝發展水準均為鼎盛,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清朝廷牙雕工藝的主流。道光年間行會組織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其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稱“鬼工”的立體微雕工藝。民國以後,廣州牙雕技藝日趨成熟,行業發展盛況空前,從業人員多達1300多人,著名的“象牙街”形成。抗日時期,行業受戰爭影響而衰落,馮公俠的微雕技藝最為著名。新中國成立後,象牙廠、輸出入聯營社等組織的出現,使象牙行業得以恢復。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公約組織對象牙及其製品貿易的限制,極大地影響廣州牙雕行業發展,1989年1月,大新象牙廠被迫宣佈停産。21世紀初,政策適當放寬,廣州牙雕産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中國特種工藝美術的一個門類,主要有象牙鏤空、編織、鑲嵌、染色等工藝,其中鏤空和鑲嵌、拼鑲技術是牙雕行內公認的兩門絕技。其中,鏤空通雕作品又以層層靈活轉動的象牙球(又稱鬼功球),即廣州象牙行家俗稱的“蛋”著稱。以象牙球為例,其鏤空技藝主要包括球體鏤空、表層浮雕和內層拉花三個主要步驟,球體鏤空最為複雜、精細。鑲嵌技藝突破象牙料固有形狀對雕刻技藝的限制,主要有點接觸型、平面接觸型和曲線接觸型三種。點接觸型適合於鑲花葉、花瓣、花苞、枝幹、人物的頭和手等,曲線接觸型適用於象牙人物雕刻堵底。

廣州牙雕作品題材豐富,種類繁多,早期主要用於宮廷或達官貴人,並大量輸出西方國家。按照雕刻題材劃分,主要有人物雕刻、花卉雕刻、樓臺殿閣、細刻工藝等,且不同的題材雕刻對於技藝有著嚴格的要求。牙雕花卉採用剪裁、誇張、變形等手法表達意境;細刻工藝在象牙雕刻中自成體系,包括仕女、老人、神佛羅漢、文人學士、山石樹木、樓臺殿堂等多種題材,主要用於小立體雕刻、器皿、日用生活品裝飾,其技法主要包括取胎、浮雕、透雕、線刻、立體雕5種。按照雕刻作品用途劃分,廣州牙雕主要分為欣賞品、試用品和首飾三類。象牙球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作品。目前,象牙球作品《龍的傳人》球體多達54層,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象牙球、象牙船和漁翁撒網是大新象牙工藝廠的代表作。

非物質文化遺産(象牙雕刻)項目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定寧

在傳統時期,牙雕一般是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新中國成立後,工藝廠的生産方式改變了傳承方式,技藝的傳承方式走向開放,為牙雕創作帶來一片繁榮的景象。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象牙及其製品貿易的政策性限制,廣州牙雕行業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牙雕技藝處於瀕危狀態。為了不影響該項技藝的傳承,政府出臺政策保證了牙雕原料的供給和工藝的傳承。2006年1月,廣州牙雕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與此同時,牙雕藝人開始嘗試用牛骨、猛犸古象牙等材料替代象牙,盡力延續廣州牙雕技藝。最值得可喜的是,牙雕大師張民輝經過反覆的研究試驗,不斷摸索,最終解決了骨雕作品色澤與霉變的難題,選定與象牙在材質和工藝操作上相似且原材料豐富、價格相對便宜的牛骨作為替代原料,並以牙雕的技藝創造出精巧、玲瓏剔透、色澤如象牙的大型骨雕作品。2003年3月,張民輝創作了大型骨雕《越秀新暉》,榮獲廣州市首屆旅遊工藝品創作大賽金獎。骨雕技術不受原材料體積局限、可拼鑲成任意造型和規模的靈活性,滿足了人們對象牙雕刻的喜好和追求的同時,也使非洲野生大象免遭濫殺,保護了生態平衡,為牙雕發展開拓了新的路子。

資料提供:廣東省文史館“振興民間藝術,發展文化強省”項目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