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推薦關注

千錘百煉方成器——西關打銅技藝

發佈時間:2020-05-13 15:12:29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勁佟 高淺  |  責任編輯:

西關打銅是以青銅、黃銅、紫銅為原料,經過加工、鍛打、焊接成型的銅器製作技藝。西關銅器是廣州傳統打銅技藝中獨具特色的品種,區別於京派、蘇派的銅器,其製成後不打磨介面,以厚實耐用而聞名。


各類銅製品

嶺南地區進入青銅器時代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現廣州考古發現最早的銅器為南越王墓精品,據唐代《嶺表錄異》記載:唐朝時期,“每歲,廣州常發銅船過安南貿易”。可見嶺南銅器工藝一直未中斷過。明清時,廣東銅錫器製造多集中在手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如廣州、佛山、潮州等。清末民初,廣州銅錫器製造業發展迅速,打銅行業工人數量超過二千人。民國初年在西關的龍津路小隅裏曾建有“銅器行公會”和“樂行公會”;在長壽西路有眾多銅器具作坊。當時廣州西關大戶人家多數都有整套銅制的鍋碗瓢盆“鎮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幾件銅器保存,而銅器的盛行跟當時流行的一句諺語“蘇州樣,廣州匠”有關,當時的西關人不懂打銅技藝,而到廣州十三行經商的外國人則推動了這門技藝的興起,西關人從江浙一帶請來師傅學習製作,根據外國人的要求製作銅器生活用品。此後,西關銅藝打造的傳熱快、耐用兼保值的銅碗、銅筷等銅具被普遍接受並推廣。與此同時,早期廣州的光複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帶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著名的“打銅街”。

隨著時代的更疊以及西關銅器具作坊分佈不集中的原因,建國後廣州的銅器製造業開始衰落,打銅技藝日漸式微。改革開放後逐漸回暖。1998年,西關打銅業開始復蘇,西關打銅藝人蘇廣偉聯合兩名已70歲的打銅老師傅在荔灣區恩寧路開設天程銅藝店且延續至今。2009 年西關打銅工藝成功申報廣州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以天程銅藝為代表的十多家西關老銅鋪逐漸涌現。

歷史悠久的西關打銅技藝有其傳統的製作方法,主要分為鑄造與打制兩類。鑄造以模澆鑄成型,主要用於製作藝術品;打制以薄銅錫片,用模壓或錘子敲擊而成,以日用品最多,打製成型後,會在器具上通過鏨、刻、雕、批、鑲嵌等各種手工藝進行裝飾加工。西關打銅技藝主要包括選料、熔化、裁剪、煅火、鍛打、修飾拋光幾個步驟:

1.選料

首先是選料,打銅技藝所用原材料主要為純度高、韌性好的紫銅,另外根據不同器具的用途可選用青銅、黃銅、紫銅作為原材料。

2.熔化

熔化是將原材料放入鍋裏熔化,並加入適量比例的高銅和低銅勾兌,只有配比得當,充分發揮銅的延展性,打制時才不至於斷裂。熔化完成後澆鑄成一塊備用。

3.裁剪

裁剪是按照需要打制的工藝品的體積和形狀,將銅塊鍛壓成不同厚薄規格的板塊、銅管等。

4.煅火

為了使銅板變軟,先高溫加熱,後用水冷卻,在製作銅器時需不斷重復此工序,改變銅板的質地,方便下面的步驟。

5.鍛打

這個步驟是整個技藝的關鍵部分。根據要打制銅器的不同形狀(花瓶、壺、食用器皿等)選擇大小不一的鋼錘,採用重錘成型,輕敲慢打,直至銅板出現硬化、變脆的狀態,然後再重復進行上一道工序,多次迴圈後,使銅器成型。

6.修飾拋光

按器具各部分的不同位置使用鉛錫物作為焊接用料進行焊接、打磨、拋光,製成各種不同用途的銅器具。打製成型的銅器具,可根據需要在銅器具上通過鏨、刻、雕、批、鑲嵌等不同的手法進行不同題材的裝飾加工,使日用品(盤、爐、壺)、工藝品(香爐、各種動物)、樂器(鑼、鈸、鼓、笛)、供器(香案、佛像、刀槍劍戟、儀仗)等銅器具的表面紋飾變得精緻。

手工製成的西關銅器種類繁多,包括銅盤、銅水煲、湯盤子、爐、盒、壺、杯、鏡、鍋、碗、筷、蚊帳鉤、鈕扣等日用品,還有香爐等工藝品,鑼、鈸等樂器以及佛像、香案等供器,具有很高的實用和收藏價值。西關打銅技藝除具有精緻、美觀、耐用的特徵外,還有殺菌抑菌效果,對治療某些特殊疾病具有顯著的功效。

銅壺

隨著不銹鋼等冶金技術的發展,手工銅器皿早已被大量機械製造的不銹鋼、鐵製品所取代,西關打銅技藝鮮有人問津的同時藝人老齡化加劇,這門古老的手藝急需進一步挖掘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