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推薦關注

華色織金,素胎彩瓷: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廣彩

發佈時間:2020-05-13 15:12:29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勁佟 高淺  |  責任編輯:

清代廣彩人物紋大碗

廣彩,又稱廣彩瓷,全稱“廣州織金彩瓷”,是嶺南工藝五寶——“三雕一彩一繡”之一,以其金碧輝煌、堆金積玉的特點,展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廣彩以獨特的中西融合的藝術風格見證了中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的悠長歷史,是廣東省民間藝術的重要代表,與青花、五彩並稱為我國三大外銷名瓷。

廣彩是在素白瓷胎上進行瓷面彩繪後燒製成瓷器的技術工藝,是廣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藝,約萌芽于清康熙中晚期。廣彩得益於清朝廣州“一口通商”的優勢,最終發展成為外銷瓷,遠銷歐洲等地。民國劉子芬在《竹園陶説》中記載道:“清代中葉,海舶雲集,商務聚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垣,加雇工匠,依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于珠江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南。”自清朝至民國,廣彩持續發展,直至抗日戰爭期間,受戰爭等因素的衝擊停止生産。1956年,廣州恢復廣彩生産,但由於國內外環境的變化,發展大不如前,外銷受挫。近年來,廣彩外銷基本停滯,從外銷轉向內銷為主。

歷史上,廣州最早燒制彩瓷的地點,在帶河基(路)一帶。據老藝人傳述,清乾隆戊戌年間,廣彩成立了行會組織,稱為“靈思堂”。會館設在今荔灣區毓桂坊毓桂三巷。後來行會又遷往廣州河南(現廣州海珠區),在龍田東五巷新建一座會館。而今,廣彩主要分佈在廣州市,在香港和澳門亦有流傳。廣彩的燒制主要由廣州市織金彩瓷工藝廠、廣州市番禺蓮花彩瓷實業有限公司以及各級傳承人所創辦的工作室承擔,分佈在廣州的海珠區、荔灣區、越秀區及番禺區等地。

廣彩瓷燒制技藝包括選瓷、設計、描線、填色、織金、封金鬥彩、燒制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獨特的要求和技巧。選瓷上,廣彩選用的瓷胎要求較高,必須是質地上佳、素白無暇者方可使用。細白瓷胎一般都是從景德鎮運來的,還有部分從廣東清遠、湖南醴陵等地購進。設計上,廣彩的圖案設計既講究層次分明,又要求互相呼應,注重構圖、題材和色彩的和諧統一,既有“織金開斗方”等中國特色,又有歐洲的“洛可可風格”,兩者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廣彩構圖風格。設計完成後,還需將設計稿轉印到其他瓷胎上。製作者通常先用淡墨在瓷胎表面勾畫草稿,再用濃墨進行細緻的描繪。轉印時,將玉叩紙用清水噴濕再吸幹水分,然後鋪在原來的瓷器上,用手掌拍打紙面,使墨線印在紙上,隨後便可用印上稿的玉叩紙拍印到其他瓷胎上。廣彩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填色和彩繪。彩繪技法一般採用傳統的勾勒平涂,同時,廣彩瓷一方面吸收嶺南畫派的墜粉、渲染、雙勾、草蟲等技法,另一方面為適應外銷需要,也吸收了西洋油畫、鋼筆畫技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彩繪技法體系,發展出如“折色人物”“長行人物”“飛白人物”等人物紋技法以及“撻花頭”花卉技法。用色上,廣彩以西紅、大綠、礬紅色為主,兼以黃、藍、粉紅、粉泵等色為輔。題材方面,廣彩瓷繪的裝飾內容十分廣泛: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滿地式花卉;富有吉祥意味的花鳥果蔬;帶有洛可可風格的折枝卷草;代表歐洲人士身份地位的徽章紋;表現世俗生活的中式或歐式人物紋;倣自歐洲銅版畫的動物紋等。

金碧輝煌是廣彩的一大特點,主要通過織金技藝實現。織金指把中國鍛錦紋樣用於彩瓷圖案“地”的裝飾,並用乳金作為地色。運用織金裝飾的廣彩作品具有構圖嚴謹、繪工精細、織金滿地的特點。封金鬥彩,則是在器物的口沿上涂一圈金色,再在器物的把手、紐、耳出畫上紋飾或金彩。

燒制是廣彩的最後一步。廣彩燒制的溫度需控制在800℃左右。傳統工藝上,爐溫控制全憑燒爐師傅的經驗,開始時要防止爐內驟冷驟熱、受熱不均,燒制完成後需及時停止加溫,使窯內逐漸降溫。一旦爐溫控制不當,就有可能出現褪色甚至是瓷器破裂的現象。

廣彩的用途可分為欣賞藝術瓷和“飯貨”兩個大類,分別適應藝術鑒賞和日常使用兩種需要。根據用途的不同,廣彩器型可分為瓶、尊、瓷板等藝術品形態,以及碗、碟、壺、盅、盤等日用瓷器形態。

廣彩行業尊清朝楊快、曹鈞為行業始祖,把農曆八月初四定為師傅誕。當代廣彩瓷燒制技藝代表人物主要有餘培錫(已逝)、陳文敏、許恩福、譚廣輝、翟慧玲、何麗芬、司徒寧、張兆棠、趙藝明、歐兆祺等。

資料提供:廣東省文史館“振興民間藝術,發展文化強省”項目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