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推薦關注

華燈初上,夜未央——紅木宮燈

發佈時間:2020-05-13 15:12:29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勁佟 高淺  |  責任編輯:

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古代皇宮裏使用的燈,主要是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或玻璃,並在外面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飾。其以雍容華貴、氣派輝煌聞名於世,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廣東省的宮燈製作技藝獨樹一幟,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廣州市的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和江門市的東藝宮燈製作技藝為典型代表。

廣式紅木宮燈

廣式紅木宮燈,指發源於廣州木雕技藝的採用紫檀、酸枝等名貴紅木木料製作而成的宮燈。其製作技藝集合了繪畫、木雕和玻璃工藝,為廣州首創,是廣州木雕的重要分支,也是廣東省一項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民間手工技藝。

廣式紅木宮燈至今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廣州為紅木宮燈的發源地之一。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統一天下後,在宮內張燈結綵,盞盞宮燈,各呈艷姿,後來,宮燈的製作技術傳入民間。而紅木宮燈則起源於明朝,由廣州的宮燈藝人發明,“廣式”之名由此而來,同時廣式紅木宮燈被列為貢品。起初,宮燈由木架蒙上絲綢製成。在國外的玻璃製造技術傳入中國後,紅木宮燈才改用玻璃作燈壁並開始在毛玻璃燈壁上作畫。到了清朝,廣東宮燈藝人發明瞭可裝卸的宮燈,廣式紅木宮燈成為出口商品,被稱為“中國燈”,深受外國人的喜愛。近代初期,廣州中華宮燈廠曾擁有450名工人,宮燈産品遠銷海內外,盛極一時。後來,中華宮燈廠倒閉,宮燈藝人四散,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僅剩下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的紅木宮燈廠獨立支撐傳續至今。

廣式紅木宮燈的製作主要有木結構製作和玻璃畫兩大流程。其中,在木結構製作方面,廣式紅木宮燈選用名貴紅木作為原材料,如: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坤甸木等。選好木料後,要將木料進行烘烤曬乾,使其內部結構更加緊實。隨後,將整塊木料按照不同部位的規格進行開料,切割備用。由於紅木宮燈的木結構由榫卯工藝聯結而成,不使用釘等輔助,所以不同部位的木料還需要開眼,即在需要聯結的兩塊木料的連接處做出榫口和卯口。隨後,需要對各個部件進行拉花和雕刻。廣式紅木宮燈採用的是廣州木雕的傳統技藝,雕刻工藝以通雕為主,玲瓏剔透,雕刻題材多為龍、鳳、花、鳥等寓意吉祥的圖案紋飾。完成雕刻的木料還需要進行打磨和上漆。

廣式紅木宮燈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玻璃畫。用於製作廣式紅木宮燈的玻璃要經過四道工序,即噴塗、磨砂、開界以及手繪。噴塗和磨砂是玻璃畫製作的前期準備工作,經過噴塗和磨砂處理的玻璃相對粗糙,容易吸附彩繪顏料。開界即將加工處理過的玻璃裁成宮燈製作所需的形狀和規格。手繪是玻璃畫製作的關鍵工序。玻璃畫對藝人的繪畫功底要求極高。由於玻璃本身不吸水的屬性限制,無法實現多層積彩的製作。廣式紅木宮燈的玻璃畫採用的是嶺南風格的技法,以水墨、淡彩為主,均為一層施彩。每個紅木宮燈都由12或18幅玻璃畫組成,同一個宮燈上面的每幅玻璃畫不盡相同,內容有神話歷史故事、山水風景、花鳥蟲魚以及書法等廣泛的題材。

廣式紅木宮燈

完成紅木骨架和玻璃畫的分別製作以後,還需要將兩者鑲嵌起來。鑲嵌時,骨架和玻璃畫的結合必須嚴絲合縫,不能鬆散,否則無法成型。此外,廣式紅木宮燈採用的是可拆卸的設計,因此還需要保證其多次拆裝的精度。完成鑲嵌的紅木宮燈,四週會挂上紅色絲球穗作為裝飾。至此,一盞廣式紅木宮燈的製作才算完成。

廣式紅木宮燈的品種多樣,造型豐富,主要品種包括挂燈、走馬燈、壁燈、檯燈、柱燈、子母燈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屬傳統六方宮燈,其造型端莊、肅穆、穩重,與古建築藝術相得益彰,古色古香。在廣州的一些特色園林式酒家,如泮溪酒家、北園酒家、南園酒家等,均採用紅木宮燈裝飾表現嶺南特色。在廣州市五仙觀更挂有廣州最大的八角紅木宮燈供遊客觀賞。

目前,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主要由羅昭亮及其女兒羅敏欣為代表的一批宮燈藝人進行傳承。

江門東藝宮燈



江門東藝宮燈

江門東藝宮燈,指江門市蓬江區西郊杜阮鎮出産的以名貴紅木為原材料製作的紅木宮燈。其製作技藝獨特,1949年獲得了英國政府專利,是中國工業史上最早的燈具結構造型專利。江門東藝宮燈,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更因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成為了聯結港澳同胞、華人華僑的文化紐帶。

據相關歷史記載,南宋滅亡後,流落到江門新會的李姓御用宮燈製作師的後代重操祖業,製造宮燈。光緒年間,後人李希焱在江門長堤開設了宮燈瓷業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江門被定為通商口岸,商業日趨繁榮,對外交往更加頻繁,宮燈行業興旺發展。1930年,李希焱兒子李發繼承祖業,流傳下來的宮燈製作技藝重新煥發光芒。20世紀40年代中期,李發先生的太太有感於多年內戰,擔心祖國的文化遺産漸漸流失,於是冒著風險前往北京,用了兩年時間流連于故宮紫禁城,用最直接的白描手法將大部分的宮廷飾物一一描繪下來,並記錄註釋。20世紀40年代後期,李發先生將生意漸漸轉移到香港,並按太太描繪下來的宮廷用品圖案加以改造,製成現代宮燈。到了20世紀60年代,東藝宮燈正式大量生産,成為了各個表演團體以及香港無線電視臺等指定的道具。如今,江門地區的荷塘鎮、潮蓮鎮,臺山的汶村、海宴鎮,香港的新界、屯門等漁村,仍然保留著數百年曆史的投聖燈籌款廟會,這個廟會是團結海外鄉親及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而東藝宮燈遷廠香港後,免受內戰和“文革”影響,成為中國唯一一個未曾停産的宮燈廠。改革開放後,李氏後人將東藝宮燈製作技藝帶回江門故里,並在當地生根開花。正是因為東藝宮燈獨特的發展歷史,它亦成為了聯結港澳同胞、華人華僑的文化紐帶。

江門東藝宮燈的製作技藝與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大體一致,同樣分為木支架和玻璃畫兩大工序。整體流程包括:備料、開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手繪、安裝、結穗、挂飾、裝燈。東藝宮燈選用的木材有高檔緬甸紅木、中檔柚木以及日本白木,以堅固耐用、不易變形為基本要求。雕刻方法與廣式紅木宮燈稍異。雕刻時,以鐵絲鋸穿,再用刀刻,然後用鐵絲磨其空隙,並經過多次打磨修整而成。在玻璃畫方面,藝人先將玻璃內壁磨砂,以便透光與上色,然後在玻璃上畫上中國傳統花鳥山水畫。畫畫時要用俗稱“燈膽油”的顏料,此顏料須特製,以求光線透出,並能映出透徹的中國畫。在內壁作畫時,題字需反寫,以簡潔明晰為基本要求。而在裝飾方面,以中國結和流蘇為主,凸顯中國傳統特色。

江門東藝宮燈採用可折疊式的設計,分高、中、低不同檔次,尺寸、型號、款式多變,尺寸從25cm*25cm到150cm*150cm不等,甚至有3米到6米高的特大型宮燈。

具有濃郁東方特色的東藝宮燈,伴隨著江門華僑的腳步走向海外,成為了華僑之間互相祝福的信物、唐人餐館的標誌、社團節日聚會的飾品以及宗教團體的聖物。然而,隨著現代家居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興起,東藝宮燈的使用日漸式微,其製作技藝也因為工序繁雜而出現後繼乏人的局面。目前,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主要由李仰東為代表的一批藝人進行傳承。

資料提供:廣東省文史館“振興民間藝術,發展文化強省”項目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