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推薦關注

核舟記:廣州欖雕

發佈時間:2020-05-13 15:12:29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勁佟 高淺  |  責任編輯:

曾昭鴻作品《中華世紀龍》

欖雕,即橄欖核雕,是以橄欖核為原料進行雕刻的核雕工藝。所採用的烏欖盛産于廣東省增城市、普寧市、中山市等地,核大仁小且堅硬,質地緊密,不易開裂,是欖雕的上乘原料,尤其適於雕刻核舟。

欖雕在廣州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明代就已盛行,並達到很高水準。當時的欖雕大多被當作垂挂在衣帶、紈扇或繡袋下面的墜物,也有寺院僧人把欖雕船售給香客,以示“普度”之意。到了清代,廣州欖雕進入鼎盛時期,雕刻名家輩出,作品成為歷年貢品。

清乾隆年間,廣州欖雕藝人陳祖章創作了《東坡夜遊赤壁》核舟作品(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此欖雕作品高僅1.6釐米,長3.4釐米,卻刻有蘇東坡、書童等七人,桌椅等設備齊全,舟下部還刻有《後赤壁賦》全文,兩側船窗皆可開啟,靠的是僅1毫米粗的活雕門軸。清咸豐四年(1854年),新塘欖雕老藝人湛谷生(又名湛菊生)創作的《蘇東坡夜遊赤壁舫》(現藏于增城市博物館),上有書童于船頭扇茶,柁工於船尾掌舵,艙內有桌子,蘇東坡等三人據桌而坐,桌上有茶杯三個,船體刻有《赤壁賦》。船兩旁有窗八扇,均可開闔,被譽為“廣東一寶”“雕刻之王”。20世紀30年代,因外國客商來尋找欖雕工藝品,廣州欖雕手藝一時興旺。抗日戰爭前,廣州欖雕從業人員有9人,以藝人陳忠的技藝最為出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欖雕生産逐步萎縮。新中國成立後,欖雕製作逐漸恢復。1955年,廣州市工藝美術聯社及出口公司組織動員藝人複業。區麟、區琦兩兄弟最早恢復和組織生産廣州欖核雕刻工藝品,創作出新中國第一批廣州欖雕精品。1958年4月,廣州市欖核雕刻組成立,同年併入大新象牙廠,成為廣州中心城區欖雕生産的中堅力量,先後培養出張永超、羅小梅、王轉儀、廖群英等欖雕藝人。20世紀七八十年代,欖雕工藝呈現良好發展形勢。除大新象牙廠欖雕組外,1973年,新塘鎮組建了新塘藝雕廠,生産傳統欖雕,並開拓海外市場。當時欖雕成品年産量最高時曾達七萬多件。80年代後,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工藝複雜、産值偏低的欖雕生産漸漸萎縮,欖雕組織先後轉産,手工藝人轉行,技藝處於瀕危的狀態。

欖雕工藝秉承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總體藝術特色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作品類型一般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也有多層花舫、通雕蟹籠、撒網漁船、吊鏈宮燈、花塔等新品種,人物造型精緻、惟妙惟肖,體現地方特色。其中,核舟類是其中最具傳統意義、最考工藝水準、最精工細緻且最具價值的,題材最恒久的即是“東坡遊赤壁”,此外還有子洞船、花舫等。

欖雕的工藝流程一般包括五個步驟:一是選料,選擇質優色美、形狀與作品形象大體相似的原料;二是畫樣,也稱勾樣,在欖核上畫出作品的樣稿;三是銼胚,銼出作品形象的輪廓;四是雕刻,用斜口刻刀、平口銼刀、刮刀等工具,雕刻出作品的輪廓線條、陰陽深淺;五是研磨、拋光,使作品更加光澤溫潤,與蘇州一帶的欖雕不同,傳統的廣州欖雕注重保持橄欖核原本的色調,不著意人工上色。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電腦科技應用高度發達,市場上開始出現電腦製作的欖雕工藝品,“機雕”作品的數量開始超過手工製作的欖雕作品。同時,欖雕還面臨著原材料匱乏的問題。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土地被大量開發利用,大批橄欖樹被砍伐,能結出烏欖大果實的老樹近乎絕跡。另外,隨著欖核的其他功用被逐漸開發出來,絕大多數橄欖被收購加工,被磨碎入藥或流向其他更具有商業價值的領域,導致可以用於雕刻的欖核的數量更加稀少。後繼無人也是欖雕面臨的另一個問題,目前廣州仍堅持從事欖雕工藝事業的藝人僅有黃學文、曾昭鴻、伍鴻章等寥寥數人。

資料提供:廣東省文史館“振興民間藝術,發展文化強省”項目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