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書,即微型書法,是藝人以毛筆為書寫工具,憑藉裸眼視力在竹筒、絲緞、宣紙上進行書寫的古老藝術品類,字體以小稱奇。陶瓷微書,是創造性地將微型書法與彩瓷藝術完美結合的民間絕技。藝人在瓷器上裸眼書寫針頭大小的漢字,依據不同器型構圖設色,或以字組畫,或以字配畫,遠觀是畫,近看是字,相映成趣,是書壇和特種工藝中的一大絕技。
微書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時期就有甲骨文的微刻作品。所見文獻記載最早的微書家為東漢南陽人師宜官,晉代衛恒在《四體書勢》記載:“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其大徑尋,細部容發,追而察之,心亂目眩”。自師宜官後,微書在宋代有了很大發展,被稱為“細字”。我國歷代均有微書藝人出現,但由於微書創作須達到心手合一,且憑裸視書寫,一筆一畫清晰可辨,費時耗力,難度很大,多數習藝者均不能入微取勝,目前所見記載的微書大家為數極少。
廣東省汕頭地區文化底蘊深厚,素以精雕細琢聞名遐邇,微書藝術相對發達,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微書大家就有張聲典和王延康。此外,汕頭地區盛産彩繪瓷器,為陶瓷微書的産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20世紀80年代,汕頭人王芝文以瓷器為載體,在保持傳統書畫藝術精神特質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微書與陶瓷藝術融于一體,使我國微書藝術實現了質的飛躍,具有獨特美學價值的陶瓷微書被譽為“華夏一絕”。
陶瓷微書載體為瓷器、瓷板、瓷瓶、瓷盤等,光滑的釉面比宣紙及絲織物更能傳達微書的藝術特徵。其字體小至在每平方釐米的瓷面上書寫50多個繁體漢字。作品字畫結合,色彩艷麗,筆法流暢,彩工精緻,濃淡分明,格調清新,獨具匠心,是集詩、書、畫、瓷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藝人通常選用詩詞、古典文學作品為內容,微小的字為點,積點成線,積線成面,最終成畫,使作品遠看是牡丹、蘭花、山水等畫,走近借用放大鏡端詳才能發現畫面是由無數毛筆字組成。創作過程中,藝人充分運用潮汕彩瓷的勾勒、填色、洗染等技藝,把中國畫的技法與瓷器彩繪糅合在一起,使陶瓷微書藝術價值增強。代表性作品有《三國志》、牡丹花盤《國色天香》、《傾國艷》、《道德經》、竹頭瓶山水微書《古文觀止》等,其中《傾國艷》為酸枝座屏瓷板花卉微書,圖案中柔若無骨的花瓣、挺拔的翠葉都由字組成,其橫豎撇捺蒼勁有力。整幅花卉圖案由十多萬漢字——《易經》《書經》的全文組成。其間字字緊扣,渾然天成。牡丹姹紫嫣紅,爭奇鬥艷。
王芝文作品——酸枝座屏瓷板花卉微書《傾國艷》(局部)
為使書寫在瓷面上的字跡筆劃清晰,微書書寫工具為既能帶墨又不可攜墨過多的特製毛筆,如不同型號、材質的狼毫和羊毫,狼毫書寫字體剛勁,而羊毫書寫字體圓潤,而筆端只有兩三根毫毛。除此之外,特製的書寫材料還包括適宜在瓷器釉面上書寫的墨水及各款耐高溫色料。
陶瓷微書有別於借用放大設備工具的微雕、微刻等技藝,僅憑肉眼裸視書寫針頭大小的書法于瓷器上,完成書寫後再經二次窯燒而成。陶瓷微書藝人注重以字入畫,創作時依據作品內容,有的先上顏色再寫微書,有的先打輪廓線,寫微書,燒完再上顏色。因為每種顏色的燒成溫度不一樣,基本上每件作品都要燒兩到三次,溫度大致在820-850度之間。燒制時對火候把握要求極高,若把握不好,成品上的字容易被燒掉。陶瓷微書貴在體小量大、字跡分明。其創作艱巨,燒制過程難度大,作品十分稀少彌顯珍貴。陶瓷微書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首腦,應邀到美、法、日等20多個國家展覽,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進國際文化藝術交流起積極作用。
陶瓷微書的創作對身體條件、心理素質要求極高,創作者還需要有紮實的書法、繪畫基礎及文學素養。高難度的要求使得陶瓷微書的傳承群體極少,目前較有成就的藝人只有王芝文。汕頭市已建立陶瓷微書藝術館、大師工作室和傳承培訓基地,致力促進陶瓷微書的傳播傳承與發展。
資料提供:廣東省文史館“振興民間藝術,發展文化強省”項目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