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歐,男,雅號“香農”,廣東省東莞市人。非物質文化遺産(莞香製作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人類天生喜歡香。莞香,常用名為土沉香,又名女兒香、白木香、牙香,是莞香樹開採而成的香料統稱,點燃時氣味清香,具有安神解鬱、調節身體機理之功效,是唯一一個以地方命名的香種。莞香製作技藝是一項通過利用真菌入侵莞香樹木凝結成香脂的原理,集莞香樹苗栽種、培植、開香、採香和莞香的生産、製作于一體的傳統民間工藝,主要流傳于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寮步等鎮,以其獨特的製作技藝而聞名於世。
《東莞縣誌》記載:“莞香,先辨土宜,土宜正者。白石嶺、雞翅嶺、百花洞、牛眠石諸處不失為正。”東莞磽確(瘦瘠)土質和氣候特點為獨特莞香製作技藝的産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莞香製作技藝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唐時由國外傳入,宋元時期在廣東各地廣泛種植,尤以東莞為盛。明代,東莞形成了集莞香製作、加工、交易為一體的産業鏈,每年莞香産量高達三四萬斤,並遠銷廣州、香港、澳門,甚至東南亞一帶。清初期,莞香成為朝廷上貢佳品,寮步牙香街因成為莞香重要集散地而成為最具特色的廣東“四大名市”之一。清雍正年間,莞香樹及莞香製作遭遇索香官吏的盤剝而遭到重創,莞香製作技藝一度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前後,莞香製作所帶來的高額利益致使大量莞香樹被濫砍濫伐並瀕臨絕跡。新中國成立後,莞香樹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認為是迷信用品而砍伐無數,香農迫於生計大量毀林而改種糧食,莞香製作技藝隨之亦陷入發展困境。目前,沉香已經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和國際保護樹種,禁止砍伐和出口。
莞香傳統製作技藝獨特,工序繁瑣,耗時長,一般分為選種、育苗、移植、折枝,斷根、再移植、修枝、開香門、修枝、斷根、採香、理香等步驟。
在莞香樹生長到6至8年後,開始對其生長速度和生長態勢進行人工損傷和干預,俗稱“開香門”。根據産香名目品質不同,運用刀砍法、鑿洞法、分邊法、撕皮法、平鋸法、斜鋸法、深埋法、蟲咬法、混合法9種技藝的單一或多種組合方法,使莞香樹結香。開香門後的8個月到1年後,便可採香,每次採香最多不能開超過3個香口,且需不同方向。莞香樹生長期越長,所採的香越香。
莞香成品種類繁多,按照質地可以依次分為白木香、鐮頭香、牙香、沉香四個等級。又根據莞香的紋理、色澤、形狀不同,可分為鷓鴣斑、硃砂管、黃熟、黑格、馬牙、馬尾滲、竊鑿、結根、鐵格、菱角殼、香角等10多個品種。再根據結香位置、顏色、成色、年份等因素,可以分為黃熟、包頭、黑油、包油、牙香、半沉、根結等;根據採香的莞香樹存活情況,分為生結和熟結。莞香成品的用途廣泛,可以制藥、制香料、收藏、作飾品、制茶、提油、提取香精、作雕材、造紙等。
莞香製作技藝以手工為主,不要求技術高,但對工人的經驗、耐心和細心有較高的要求。目前,黃歐是莞香製作技藝的主要傳承人,為了完整地保護、傳承這種傳統技藝,東莞漸成尚正堂莞香發展有限公司用文字、影像等多種手段收集、整理莞香製作技藝相關實物與資料,通過展示廳將其進行詳細的展示,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在優化品種、結香機理、醫學應用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資料提供:廣東省文史館“振興民間藝術,發展文化強省”項目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