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智庫

郝紅梅:穩定外商投資者預期 提振市場信心

發佈時間:2020-05-13 15:13:00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作者:郝紅梅  |  責任編輯:

 編者按

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小衝擊。儘管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但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勢頭,降幅明顯收窄,同時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經濟展現出了巨大韌性,復工復産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準。中國經濟時報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從一季度數據觀察中國未來經濟趨勢,敬請讀者關注。

■郝紅梅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傳播性強、涉及面廣、負面影響大,各行業的外資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更影響了新外商投資的進入。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實際使用外資312億美元,同比下降12.8%(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但流入高技術服務業的外資仍延續了較快增長態勢。一季度,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5.5%,佔服務業比重達29.9%,其中,資訊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同比分別增長28.5%、62.4%和95%。表明隨著我國服務業擴大開放步伐加快,越來越多外商看到了中國服務業發展所存在的或潛在的市場商機。

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擴散,市場恐慌情緒蔓延,資本市場動蕩,資産價格下跌,總體需求減少,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急劇升高。全球範圍內投資貿易領域面臨的負面衝擊未來還將持續,貿發會議預測疫情使全球FDI下降5%至15%。現在要準確評估疫情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影響還為時尚早,但目前要穩定投資者預期,提振市場信心,避免外商對我國投資環境的認知和評價産生大的轉變。

疫情對我國吸收外資短期和中長期影響

投資促進活動受阻。受疫情影響,來訪的外商團組和出國招商團組大量取消或推遲,部分在談的外商投資項目延緩,一些在建的外資項目推後,這影響了對外經濟業務的開展,給招商引資工作帶來巨大變數。

擾亂了企業的正常運作節奏。從生産角度分析,産業鏈終端、面向消費者的外資企業受疫情衝擊最大,影響也最直接。對外資工業企業的影響主要是物流中斷和疾控措施引發的供應鏈中斷。外資製造企業面臨的市場需求不振、利潤率不高、稅費負擔重等長期性問題更加凸顯。

外部疫情的輸入性回流及病毒未來變異的可能性,將一定程度上加劇我國疫情防控壓力。外部疫情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産業鏈、人員跨境流動等渠道,對我國産生多重不利影響,現時人員往來和投資活動幾乎陷入暫停狀態。

投資者信心受損。除直接和短期影響外,疫情對我國吸收外資的間接影響和滯後影響也不容忽視。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直接衝擊很可能是短期的,對全年經濟增長不會産生轉折性影響,但因其嚴重影響人的生命安全,由此造成的心理衝擊和心理障礙在短期內難以消除,這種影響更為深遠,也很難進行估算。市場信心受到一定損傷會使投資者形成相對固定的預期,從而對中長期投資行為作出調整。

延緩外資在中國的投資佈局。疫情衝擊令企業收入和利潤呈現雙下滑態勢,增大了中國投資環境以及外資企業供應鏈體系的不確定性,再疊加此前中美貿易摩擦的擔憂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無疑會進一步減弱外商的發展信心,導致其調整生産佈局,加速産業鏈外移,避免過度依賴在華産能。

我國吸收外資面臨的環境將更加嚴峻

外資增長空間受國際投資格局變化的制約。當前,受各國宏觀經濟穩定性和外國投資政策的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規則和政策都呈現新的發展趨勢,多邊貿易機制推進緩慢,國際經貿規則加速重構,全球産業鏈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態勢更趨激烈。在國際投資領域,投資保護性規則的影響增大,近年來增加投資限制措施和行政程式的勢頭持續存在,特別是美國投資保護主義政策逐步落實,對國際資本形成吸納效應。這些政策都會對其他國家産生傳遞效應。我國“成本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外商投資受到了來自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雙向擠壓。

經濟增速放緩降低了中國市場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中國經濟增速在過去幾年已經出現了增速持續放緩的跡象,資本回報率有所回落,經濟運作中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傳統引資要素競爭優勢減弱。投資者對經濟增長和金融風險等問題的擔憂,降低了中國市場對境外資本的吸引力。疫情的出現將加大國內經濟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大投資者對經濟下滑的擔憂。

中美貿易摩擦的滯後影響。由於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外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降,為降低成本,規避風險,部分企業原有的增資擴産計劃已暫停,加快將産能向周邊轉移,資訊電子、機械、輕工、紡織、服裝等行業部分企業面臨停産轉産、工人失業等風險,疫情會進一步加大這些負面因素的作用。

制度性因素對外商投資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國吸收外資增速放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一些體制性和政策性因素的制約,使我國外資經濟的發展潛力還沒有能夠充分釋放。我國外商投資環境在市場準入、市場競爭、法律政策、政府管理服務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公平、透明和可預見的法治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形成,統一協調和有效監管的體制仍然缺位,這些都使外商對發展環境、發展預期和長期投資信心不足,一些外商對開展中國業務猶豫不決。

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措施

避免外商對我國投資環境的認知和評價産生大的轉變。外資企業做投資規劃,要看一個市場的穩定性,看能否準確預測未來的投資條件。目前的情況下,特別需要警惕疫情引發的混亂和恐慌,市場的悲觀情緒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很容易疊加。

要堅定信心,保持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既有戰略的定力。外商是否到中國投資,關鍵取決於市場容量、勞動力成本、投資環境、預期利潤等多種長期因素。現在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的成果是抗擊疫情重要的基礎,完整的産業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較強的産業配套能力、市場規模、內需潛力、人才資源這些優勢仍在,隨著疫情的穩定,經濟活動將陸續回歸正軌。

雖然疫情推遲了一些外資項目的建設,但下半年將會恢復,而對今年新批外資項目和合同金額的影響,則相對要大一些。目前要儘快打出政策組合拳,穩定投資者預期,提振市場信心,避免外商對我國投資環境的認知和評價産生大的轉變,避免疫情對我國吸收外資造成持續破壞性影響。

儘快出臺救助式政策保障企業生存。評估各類外資企業所受的影響,結合實際情況分類施策,出臺救助式政策或生存性政策,採取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的方式給企業減負,把保障企業生存作為首要任務。動態監測企業訂單、就業、資金鏈、供應鏈受影響情況,積極幫助企業有序恢復正常生産經營,確保産業鏈的完整和正常運轉。為防止疫情影響大的行業和企業出現大面積的資金斷裂,應將低融資成本作為工作重點。

穩住留住現有外商投資企業是穩外資重中之重。推動落實國家對防疫重點企業財稅支援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出臺相關財政扶持政策,對因疫情造成企業經營困難、失業率上升給予適當的補償,在金融、用工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穩住留住現有的外商投資企業。現有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取得良好經營業績對國外潛在的投資者是一種激勵。

推出更多實質性開放措施。除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外,還應大幅減少準入後的不當管制,加快推動市場需求強烈的外商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儘快落地實施。目前,外資進入我國醫療市場仍在探索之中,醫療機構的外商獨資一直未被允許,僅限于合資、合作,除了投資政策上的障礙,亟待解決人才、醫療支付以及與醫療保險體系銜接等因素的限制。下一步要支援建立生物醫藥産業研發平臺,探索通過跨境電商模式進口部分醫藥産品,建立全球傳染病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等。

打造營商環境的新優勢。優化營商環境並非等同於簡單的市場開放,牽扯到對整個投資環境的改善,包括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社會環境,等等。要更加系統地研判我國投資環境,將外資企業的感受作為提升營商環境改革效果的一個檢驗標準。要提高政府運作的效率和資訊的公開化與透明度。在生態環境、公用事業、公共服務政策等方面,考慮防範風險、彌補市場缺陷和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問題。加強對法制體系和市場規律的尊重,把中國打造成為一個更加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體。

在國際投資界重塑中國的形象優勢。雖然目前關於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經有了比較多的討論,而且各方對於不同情景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程度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即疫情改變不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趨勢。疫情的顯性影響可以推算,但其對我國整體投資環境的影響是難以估算的。從長期來説,此次疫情成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危機,引發一系列的歧視和過激反應,國內外人員流動和貨物流動都受到極大影響。疫情結束後,國家有必要制定一個以形象塑造活動為主題的投資促進計劃,開展一場商業領域的國家公關行動,以經濟有效的方式統一開展“投資中國”推介活動,展示中國市場穩定、理性、法治的風貌,在國際投資界重塑中國的良好形象。

(作者係商務部研究院外資所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