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老有所為”制度保障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24-09-03 13:51:00 責任編輯:鄭偉

健康老齡化是以維護健康公平為核心理念,著眼全生命週期,將以“治病”為核心的健康服務模式轉變為以“健康維護”為核心,把保障健康視作促進人力資本投資,並圍繞行動能力和社會功能的維持、優化,延長平均預期壽命,以提升壽命品質的戰略框架。

健康被看作人最重要的一種“可行能力”。《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週期這兩個著力點。在健康老齡化的內涵中,維護健康公平的視角貫穿于其核心理念——人口老齡化不僅會帶來第二次人口紅利,也會提高第三次人口紅利,即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老年人身上的人力資本。

健康老齡化的推進與實現、人群整體健康水準的提升,並非單一的經濟增長指標能夠衡量。老年人既是社會發展的受益者,也是社會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從社會層面來看,産業結構的調整、勞動生産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為老年人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提供了機會。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對自身非常有益,能促進健康、延緩衰老,增加老年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97億,佔總人口的21.1%。這得益於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降低了人口死亡率,更顯著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生活水準的整體提高,包括營養狀況的改善、生活環境的優化及公共衛生設施的完善,也極大地提高了個體健康程度,使得老年人口數量持續上升。同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明顯提高。可見,我國老年人口呈現出基數大、佔比高、老齡化增速快、低齡健康老年人佔比大等特點,這為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

需要指出,人口老齡化將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應客觀、辯證地看待人口老齡化發展新形勢,既要高度重視它帶來的挑戰,又要抓住其中蘊藏的機遇。這就要求強化“老有所為”的制度保障,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

政策支援是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之一。許多發達國家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大程度地釋放老年人群體的經濟潛力。在這方面,我國也作出了有益探索。如廣東佛山成立“銀發專家庫”,吸引經濟、科技、農業、教育等10大領域1000多名優秀銀發專家,開展“銀發專家進企業”活動;陜西省慈善協會通過實施“外婆的禮物”公益幫扶項目,幫助千余名留守老人將其豐富的養殖經驗和能力轉化為健康、新鮮的農産品,為“外婆們”開啟了創業致富的新生活,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目前看來,積極的老齡觀更多地仍體現為理念層面和局部實踐,系統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合力尚未形成。如何再利用“新老人”人力資源、再挖潛人才紅利,是一項戰略性、全局性的綜合系統工程,應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全民參與、積極應對的新局面。

一方面,提高“老有所為”認可。積極鼓勵、正向肯定有“老有所為”願望的老年人,讓全社會充分認識老年人的價值,形成將“老有可為”與“全民創業”相結合的良好氛圍。

另一方面,暢通“老有可為”渠道。作為近年來全球興起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具,政府部門和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年齡管理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老化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提高年齡偏大勞動者的知識水準和就業技能,提高該群體的勞動參與率;同時,發展適合低齡老年人的志願服務項目,探索面向他們的志願服務新種類。建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援各類社會組織、學校和教育機構,聚焦後代照護、老年人互助、微環境維護、睦鄰友好等主題,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活動和持續參與機制,拓寬“新老人”志願服務社區、真心回饋社區的參與渠道。

老有所養

老有所依

老有所樂

熱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