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家庭,需要更多“公益性喘息服務”

文章來源:北京青年報 發佈時間:2023-11-06 09:22:11 責任編輯:閆景真

到今年10月,廣西南寧居民劉韜(化名)的父親已經偏癱4個月了,加之他先前生病腦子有點糊塗,這段時間的看護讓全家人差點崩潰。劉韜家的情況並非孤例——失能老人往往難以獨自生活,需要長時間的人力、物力、耐心與陪伴,家人奔波照料、經濟負擔加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不少家庭面臨的難題。

失能老人照護問題成了很多家庭的痛點、難點,也對社會養老服務機制提出了挑戰。如果一個家庭有失能老人,且選擇居家養老,多個家庭成員甚至全家人都要夜以繼日地連軸轉照護,要承受沉重的負擔,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實際上,不少照護者還要為工作、學習或生産經營分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更是分身乏術、疲於應付。

根據全國老齡委公佈的數據,2020年,我國60歲以上失能老人超過4200萬人,約佔老年總人口比例的16.6%。《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預計,到2030年我國失能老人總人口還將大幅上升。而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38.7萬個,養老床位合計829.4萬張。相應地,養老護理員的數量也存在較大的缺口。

社會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導致一些失能老人一床難求。同時,一些養老機構的設施品質、服務品質也難以令人滿意,有的護理員責任心不強,服務能力差,應付了事,照護不週到、不細緻,讓老人感覺不舒適、不溫暖。養老機構的費用也成了攔路虎,失能老人的月護理費用動輒六七千元甚至上萬元,讓不少家庭不堪重負。不少老人還有“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理念,非常戀家。多重因素讓居家養老成了大多數失能老人的養老第一選擇或主要選擇,而在居家養老模式中,長年累月的付出,沉重的照護壓力,很容易讓參與照護的家庭成員陷入透支狀態,喘不過氣來。

這就需要政府、社區、公益組織、志願者等多幫幫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多提供“公益性喘息服務”。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通過政府埋單,聘請專業機構照料部分失能老人,讓長期照護老人的家庭成員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這一做法體現了政府的責任和愛心,契合了有失能老人家庭的減壓需求,是實實在在的民生保障措施。

各地政府都該積極跟進,探索完善“喘息”服務機制,為失能老人提供更多照護助力。公益組織、志願者等應通過慈善捐助、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喘息”服務,增加社會“喘息”服務供給,對政府的“喘息”服務機制形成有益補充。“時間銀行”是一種互助養老模式,也能開發出“喘息”服務功能。各地社區在組織、發展、推動“時間銀行”模式的過程中,可瞄準失能老人的照護需求,設計“喘息”服務積分選項,引導居民力所能及地提供照護其他家庭的失能老人的互助服務,幫失能老人的家人搭把手。

“公益性喘息服務”可以讓照護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員歇一歇,喘口氣,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照護者的身心負擔,恢復照護者的精力,增強照護者的信心,有利於保持照護者的日常照護韌勁和品質。相關主體都該增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責任意識,瞄準失能老人的照護痛點、難點,從機制、措施、行動等方面入手共同發力,用更多、更高品質的“公益性喘息服務”向失能老人送溫暖,給他們的照護者替替手、解解壓。

來源:北京青年報

老有所養

老有所依

老有所樂

熱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