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圍繞完善養老服務政策專題協商議政 委員“對症開方”解超大城市“養老憂慮”

文章來源:千龍網 發佈時間:2023-08-29 14:30:00 責任編輯:閆景真

原標題:北京市政協圍繞完善養老服務政策專題協商議政委員“對症開方”解超大城市“養老憂慮”

北京常住老年人口約465萬人,佔常住總人口的21.3%。如何更好滿足老年人對晚年美好幸福生活的更高期待,已經成為超大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題”。

養老制度框架日益健全、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服務能力逐步增強……新時代十年,北京市持續改善養老工作,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政策保障體系,讓養老服務基本覆蓋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市政協形成了養老協商議政“連續劇”。2023年,圍繞“完善養老服務相關政策,推動養老事業健康發展”這一重點協商議題,市政協組建了1個總調研組和8個分專題調研組,深入10個區30多個點位進行“沉浸式”調研,在形成7萬字報告基礎上召開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議政。

機構養老“一床難求”與床位閒置並存、養老助餐供需有“溫差”、安寧療護供不應求……委員們深入剖析制約養老事業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對症開方”破解超大城市“養老憂慮”。

在西城區舊煤廠改造而成的養老機構裏,老人們享受家門口的養老服務。本報記者鄧偉攝

現狀

本市養老工作持續改善

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政策保障體系

市政協調研認為,新時代十年,北京養老工作持續改善,在兜底保障、設施建設、標準制定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具體而言,本市建立了基本養老服務政策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框架,依託市、區兩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構建形成了四級和覆蓋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的養老服務管理體系,推動居家老年人周邊有餐有醫、身邊有床有助、床邊有護有康。

社會力量成為北京養老服務市場的主力。據調研了解,本市將養老機構設立行政許可改為備案制;對社會服務機構,准許設立多個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服務網點。針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出臺建設、運營等分類支援政策;連續3年開展萬名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建立畢業生入職獎勵、養老護理崗位獎勵津貼制度。開展服務品質星級評定,引導市場主體提升養老服務品質、規範服務行為。同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監管主體、內容、方式以及監管對象的法律責任,建立養老服務機構準入、退出機制,不斷完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體系。

財政投入持續增長髮揮了基礎牽引作用。調研表明,近年來北京市、區兩級財政投入養老服務的資金持續增長。財政投入主要直接用於老年人的各種補貼,約佔養老服務專項資金的八成,其餘則用於養老機構建設、運營補貼和養老服務人才補貼。

焦點1

現象:“一床難求”與大量閒置並存

委員建議:以需定供推動養老驛站規模化連鎖化運營

目前,北京共有571家養老機構,11.2萬張養老床位。調研組發現,養老機構床位總體入住率僅38%,“一床難求”與大量閒置並存。這背後“買不到”“買不起”“用不好”問題交織。

“養老機構收費與老年人承受能力存在明顯差距。”市政協常委,市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趙麗君説,全市養老機構月均收費約5500元,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機構收費普遍在7000元以上,而多數老年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左右。

也有委員提出,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與老年人需求存在空間錯配。三分之二以上養老機構及床位在郊區,但四分之三以上老年人住在城區。此外,全市99%以上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與之配套的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結構失衡。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享受養老服務,趙麗君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將普惠養老服務作為養老事業發展的重點。根據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退休金水準等,確定普惠養老機構床位價格。以家庭收入和身體狀況為基礎,制定入住普惠養老機構的資格標準。

“養老驛站立足於社區,在養老機構中離百姓最近,在就近就便提供養老服務上具有獨特優勢。”市政協常委、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酒店管理學院執行院長許艷麗則認為,應推動養老驛站運營主體實現規模化、連鎖化運營,可以由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承接服務區域內社區養老驛站的建設運營,也可以由一家符合條件的運營主體經營多家養老驛站。同時,建議政府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養老驛站評估體系和標準化運營體系,督促養老驛站提升運營水準和服務品質。

居家適老化改造是養老服務走近老年人的“最後一米”。市政協常委、民建市委專職副主委蘇健建議,在老年人口密度較高的東城區、西城區,加快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作臺賬,加強相關工作的監督,確保政府保障“兜得住”。同時,探索出臺針對新建住宅公共空間和居家環境的適老化強制性要求和北京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市場標準,並加強全社會對老年人“防跌倒”重要性和居家適老化改造必要性的普遍認知。

焦點2

現象:養老助餐服務供需有“溫差”

委員建議:儘快搭建全市統一的養老助餐服務平臺

養老助餐服務解決的是老年人因身體等原因在買菜做飯上面臨的困難。截至今年4月,北京已建成1489家養老助餐點,覆蓋社區村3894個、約220萬老人。

但目前,養老助餐服務在需求和供給上有“溫差”。調研組發現,需求側,2022年,全市接受養老助餐服務的老人僅佔常住人口的2.1%,養老助餐服務還沒有成為被社會普遍接受的用餐形式,不少老年人更希望其是免費福利。供給側,市場反應不積極,參與意願不強,參與主體有限。在提供養老助餐服務的主體中,養老機構佔74.4%,社區村老年餐桌及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佔13.1%,餐飲企業只佔12.5%。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養老助餐服務需求增長是大勢所趨。”市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委員、市殘疾人聯合會執行理事會原理事長吳文彥建議,搭建全市統一的養老助餐服務平臺,動態反映需求與供給,實現全市數據全市共用。

調研發現,本市農村養老工作取得長足進步,農村地區已建成86家老年餐桌,存在實際需求量少、盈利難度大、居住分散、送餐成本高等問題。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市委專職副主委左小兵建議,調整農村社會養老服務的定位,抓住“基本、基礎、基層”關鍵,提供特色服務和專業護理,更好滿足剛性需求。同時,幫助中老年人樹立現代養老觀念和消費理念,並通過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拓展老年福利政策等措施提高老年人的購買力。

如何更好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也有委員建議,由餐飲企業、養老機構、機關企業食堂等具有較大規模食品生産經營能力的主體負責制餐,由養老驛站發揮貼近社區的區位優勢負責分餐、提供場所供老年人用餐或者送餐,構建起制餐-分餐-就餐或送餐分工協作的養老助餐服務格局。

焦點3

現象:醫養結合服務保障水準有待提升

委員建議:將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聯體管理

醫養結合服務保障能力,是老年人是否選擇機構養老以及選擇哪家機構養老的一個重要因素。調研組發現,截至2022年底,本市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有189家,但其中能夠成為定點醫保單位的比較有限。醫保報銷問題無法解決,這制約了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選擇。

對此,有委員建議,推動將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聯體管理,在提升其醫療服務能力和水準的同時,利用醫療聯合體內部資源等為老年人提供一體化、連續性服務,實現醫療、康復、護理、養老資源的高效協同。還應就公立醫療機構與轄區內養老機構建立結對合作協作機制做出剛性制度安排,合理確定雙方權利義務責任,將原有簽約約定的日常診療、健康監測、轉診等約定義務變成法定義務,並將該義務履行情況作為政府給予醫療機構資金等支援的前提。同時,允許醫療機構按照成本收取到府服務費。出臺政策鼓勵現職醫生每年度有相應時長在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執業。

焦點4

現象:長護險極大緩解重度失能家庭照護壓力

委員建議:加快推動長護險在全市落地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2020年9月,石景山區成為本市唯一國家批准第二批試點地區之一。

調研顯示,經過兩年多的實踐,石景山區已初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長護險落地經驗。截至2023年5月,參保42.7萬人,累計待遇享受4047人,實時待遇享受2308人,重度失能家庭照護壓力和經濟壓力得到極大緩解。

市政協委員、民革市委常委、石景山區醫療保障局局長李鳳芹建議,儘快批准在全市域範圍內推行長護險,加強相關政策統籌協調,加快建設多元籌資機制,完善護理服務體系建設,統一失能評估標準。

也有委員建議,完善多元籌資機制,除單位、職工或者居民個人的醫保繳費外,有計劃地將社會慈善捐助、福利彩票資金等引入長護險基金,使其形成穩定、可持續的資金來源,減少對醫保基金的依賴。並推動民政、醫保、殘聯等部門的失能評估結果互認,減少評估資源浪費,減少社會負擔。

焦點5

現象:安寧療護服務供不應求

委員建議:建立安寧療護服務網路

安寧療護是為疾病終末期患者,特別是高齡老年人在臨終前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以提高生命品質,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離開的關懷服務。

“當前,安寧療護服務供給還無法滿足市民需要。”市政協常委、民革市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真關注到,截至2022年底,北京註冊提供安寧療護服務床位僅650張,絕對數量不足。且大多數人不了解安寧療護,更不知道哪提供安寧療護服務。部分人認為安寧療護等於放棄治療,是不孝、不愛的表現,對安寧療護的接受度低,甚至存在抗拒心理。

“應擴大安寧療護服務供給。”王真建議,根據老年人特點和情況,以需求為導向,由市衛生健康部門牽頭,統籌做好全市安寧療護服務資源的規劃和佈局,依託綜合性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院等設立安寧療護床位,建立醫療機構、社區和居家相銜接的安寧療護服務網路,出臺專門政策措施,支援和引導社會資本從事安寧療護服務。還應加強安寧療護的宣傳力度和社會引導,開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材料,面向老年人及其照護者開展生命觀教育進機構、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在醫學院及各級學校開展安寧療護相關課程與科普講座,普及安寧療護知識,提高對安寧療護的認知。

針對安寧療護隊伍建設有待提升等問題,有委員建議,設立安寧療護教育培訓基地,對從業者開展針對性培訓,建立多學科團隊共同開展安寧療護服務模式。探索建立安寧療護服務專業技術人員資質認證體系與激勵機制,吸引更多醫療衛生人才從事安寧療護工作。

焦點6

現象:養老護理力量不足

委員建議:儘快開放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考試通道

人才短缺正在制約養老事業的發展。調研發現,本市戶籍人口中有26.5萬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養老護理人員約1.45萬人,二者比例為18:1。按照國際通常標準,失能老年人與護理人員比例在3:1範圍內比較合理。

調研組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護理人員缺口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且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鮮少有常駐醫生,醫養結合同樣遭受人才瓶頸。

對此,有委員建議,儘快開放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考試通道,解決護理員享受補貼的資質認證問題。推進養老服務專業“雙證書”制度,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參加職業技能鑒定,並與養老機構對接,打通入職和發展通道。鼓勵執業護士、家政服務員、健康管理師等職業的人員申報養老護理員技能等級認定,拓展養老護理員入職渠道。

在完善養老服務人才補貼制度方面,委員們建議,加強補貼發放政策的延續性,穩定從業人員預期,發揮政策的長期引導作用。還有人提出,應持續開展“養老服務機構院長及護理員培訓”項目、“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提升”專項行動、養老服務人員職業技能大賽等,提升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準。選取部分街道、社區開展“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模式試點,提倡社會慈善組織、社工、社區志願者、學生和低齡健康老年人到社區養老驛站提供志願服務、互助服務,緩解養老護理力量短缺。

焦點7

現象:北京養老服務網上線當日“流量爆表”

委員建議:打造養老服務“一網一端一平臺”

6月28日,“北京養老服務網”上線第一天,就迎來了“流量爆表”,訪問量144.8萬次,註冊用戶1244人,同步上線的北京養老服務網小程式訪問量13.23萬次。

這個網站匯集了北京市養老機構及床位、養老服務驛站、養老助餐點的詳情介紹,實現了從“搜尋”“預約”到“諮詢”“辦理”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務,方便老年人隨時隨地了解“家門口”的養老服務資源。

如何讓科技更好賦能養老事業是委員們此次調研協商的重點。有委員建議,打造北京養老服務“一網、一端、一平臺”,向社會提供養老服務政策、服務資源運營情況以及服務品質星級評定、監管資訊等,降低老年人及其家屬的查詢成本,便利養老服務提供方及時獲知養老服務需求。搭建全市養老服務綜合監管資訊化平臺,推動市、區、街道(鄉鎮)等縱向資訊和部門間橫向資訊的數據共用和智慧應用,實現養老服務各類事項全流程監管、服務內容全要素記錄,提升養老服務管理和監管水準。強化政産學研用聯合,扶持壯大養老智慧製造産業,擴大適老化智慧終端産品供給。探索出台北京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市場標準,助推居家適老化改造,重點為獨居空巢老年人家庭增加智慧監測設備、緊急救援設施等,在居家適老化改造清單中增加更多智慧化、智慧化産品和服務。

焦點8

現象:養老詐騙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

委員建議:不動産交易中心加強對老年人主動提示

調研組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為主要平臺,重點梳理了涉老審判案件的主要類型及矛盾糾紛化解重點。司法實踐顯示,近年來養老詐騙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犯罪呈現出有組織有計劃、詐騙手段更新快、受騙人數多、追贓挽損難等特點。老年人普遍證據意識不足,維權意識和能力偏弱,一旦進入訴訟程式,往往面臨舉證困難的窘境。

委員們建議,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加大老年人合法權益保護力度。市政協常委、致公黨市委委員、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廖春迎提出,修訂《北京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推動建立行業信用約束機制,將嚴重侵害老年人權益的經營者列入市場準入黑名單,將有能力贍養而拒不贍養老年人的違法行為納入個人社會信用記錄,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的,及時移交公安機關。

也有委員建議,公立養老機構、不動産交易中心、公證處等在辦理簽訂涉老贍養協議、贈與協議,訂立遺囑或房産過戶等事宜時,要主動提示老年人可撥打12348熱線尋求法律幫助,有條件的,可以設立法律服務驛站,安排律師提供現場諮詢,做好涉老矛盾糾紛的預警、排查和化解。

焦點9

現象:京津養老項目向河北延伸佈局

委員建議:促進京冀醫療資源對接共用實施補貼“隨人走”

跨省養老正成為許多京籍老人的選擇。與北京通州區一河之隔的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燕達金色年華養護中心,是首批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試點單位之一,吸引了許多北京老人入住。

推動京津養老項目向河北具備條件的地區延伸佈局,是京津冀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用的重要方面。市政協調研發現,目前河北廊坊市北三縣主要有5家養老機構承接京籍老人,兩地養老合作空間和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委員們建議,採取多種措施,促進京冀兩地醫療資源對接共用,引導北京優質醫療資源輻射環京河北地區,提升環京河北地區醫療服務水準,增強這些地區對京籍老年人選擇養老的吸引力。打通補貼通道,實施補貼“隨人走”的政策,讓更多承接京籍老年人入住的環京地區養老機構享受與在京機構同等的運營補貼。強化養老服務的屬地責任,空間資源緊張、無法在當地解決養老服務供給的區應當主動作為,加強與環京地區的對接合作,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謀劃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武紅利)

老有所養

老有所依

老有所樂

熱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