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看不見的手托起繽紛“果盤子”

發佈時間:2023-09-20 09:24:42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作者:紀文慧

“晴王葡萄”等進口水果由於本土化種植價格變得親民;刺梨、沙棘、芭樂等小眾水果逐步進入大眾視野;傳統水果不甘示弱,利用科技手段不斷升級翻新……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産國和消費國,這些年城鎮居民的“果盤子”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實際是我國果業研發、種植、商貿、物流等多領域創新發展努力的結果。經濟日報記者日前聚焦水果産業,從身邊可觸及的變化入手,探尋水果消費變化背後的産業發展密碼。

眼下正值金秋果品上市時節,水果店中品類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果盤子”是怎麼變得如此豐富的?先去看看。

水果富含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從只有本地時令水果,到冷鏈物流的發展從而帶動水果運銷全國,再到進口水果越來越常見,如今水果店中的水果不僅供給充足,而且品種豐富。改變緣何發生?我國果品産業發展現狀如何?産銷供銷發生了哪些變化?

産業鏈保障鮮果到家

“看這大李子紫得晶瑩剔透!”9月2日一大早,家住北京豐台區的何大爺走進百果園草橋東路店,乾脆利落的聲音讓正忙著上架果品的店員們暫時放下了手頭的活兒。“大爺,這是今年第一批上市的亞克西梅,比李子還要甜不少呢。”百果園草橋東路店店長楊永強向何大爺介紹。

何大爺聽完説:“早些年哪見過這麼多‘洋氣果’啊!現在各種水果都可以隨時買來嘗鮮,講究營養均衡嘛!”一陣笑聲後,何大爺手提2盒西梅、4顆紅心火龍果、半個西瓜走出水果店。

近年來,我國居民“果盤子”日益豐盛,各類顏色繽紛、口感各異的水果成為萬千家庭餐桌上的亮麗點綴。蘋果、柑橘、梨等傳統果品不斷改良升級,櫻桃、草莓、牛油果、藍莓等小品類水果也備受歡迎。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水果産量為3.12億噸,同比增長4.42%,與10年前相比增長了9204.74萬噸,增幅約為41.67%;居民水果消費量穩步增長,2020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幹鮮瓜果類消費量為56.3千克,較2015年增長26.5%。

“消費升級、需求多樣、營養追求催生水果業萬億元市場。”中國果品流通協會秘書長陳磊表示,我國果業在品種培育、種植技術、冷鏈物流等方面不斷進步,當前果品供應總量充足,品種豐富,流通渠道更加多元穩定,整體可實現“天天有水果,月月不重樣”。

“果盤子”種類豐富多樣,如何保證水果新鮮好吃?

事實上,一顆果子要想在最大程度保持原有口感的條件下從果園走向千家萬戶,要經過一系列“看不見的手”。以當前應季水果西梅為例,其原産于法國西南部,上世紀80年代引入新疆,儘管當地的氣候條件具有種植西梅的天然優勢,但受限于當時的物流條件與保鮮技術,西梅送到人們手中往往乾癟酸澀,並不受歡迎。而現在每到秋天,來自新疆的西梅已成為生鮮超市的暢銷果品。

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區總經理張燦告訴記者,新疆種植的西梅從採摘到空運至全國各大商超,最快只需要3天時間。為了保證西梅的品質,在種植前就要根據糖酸度、鮮度、脆度、細嫩度、香味、安全性等指標制定收貨標準,確保成熟的果子滿足上市要求;種植期間通過鎖糖、改良土壤等措施做好技術控制。採摘果子時要保留果柄與果粉以保鮮;採摘後的果子會迅速進入智慧無損分揀線,系統會根據標準進行智慧化篩選並分級分類,隨後打包進入冷藏庫預冷。當溫度下降到指定區間後,西梅將被一路冷鏈運輸,根據先前劃分的果品等級配送到不同的分銷渠道。

“每個水果都是一個會呼吸的生命體。3天嘗鮮的背後,是果業幾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張燦感嘆,按照園林水果的平均生長週期,2年育苗,3年挂果,5年結出商品果,再到千家萬戶的果盤中,只要其中任何一道關卡沒做到位,新鮮美味的果子就難到人們口中。這就需要構建涵蓋種植技術支援、採後保鮮、物流倉儲、標準分級等全流程的供應鏈,把從果園到餐桌的果品全流程損耗率控制在最低水準。

優化供給重構價格

9月9日清晨6點半,位於北京西城區的太平天和菜市場水果售賣區瓜果飄香,人流涌動,各種水果在攤位上堆成小山形狀。正在採購食材的馮女士手拿環保袋,一邊將中意的綠化九大桃放入袋中,一邊抬頭向攤主孫老闆抱怨:“現在水果越來越貴了,每次不花個100元都走不出這個市場。”孫老闆耐心回應:“也不能這麼説,我賣了這麼多年水果,今年的荔枝可是相當便宜。”

作為千家萬戶的日常食物之一,水果價格變化牽動人心。根據農業農村部2022年對全國水果月度平均批發價格的監測,6種大宗水果(富士蘋果、鴨梨、巨峰葡萄、西瓜、香蕉、鳳梨)年度平均批發價格為每公斤6.93元,同比上漲12.8%,為近10年新高。

“果品銷售價格逐年抬升,生産成本上升是主因。”陳磊表示,水果種植端苗木、化肥、農藥等投入品成本逐年增長,修剪、套袋等人工費用上漲,包裝材料、冷鏈物流費用支出等都會體現在終端銷售的果品價格上。

然而,一邊是桃子、西瓜、香蕉等傳統果品價格不斷走高,一邊是以榴蓮、櫻桃、荔枝等為代表的高價果品出現價格“跳水”。水果到底是變得“高不可攀”還是“購買自由”?

“價格漲跌是表像,本質是果品供給結構的不斷優化。”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研究員趙俊曄看來,水果價格受市場供求關係影響出現短期波動是正常的。有的消費者對價格感知存在較大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比較的參考係不同。在供給更加多元化和差異化的背景下,不同果品間的價格差異趨於被拉平,而相似果品間的價格分化被逐漸拉大。

一方面,引種和育種進步推動部分進口果品實現國産替代,拉動高價果品價格走低。

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水果進口額為156.9億美元,主要進口品類為鮮榴蓮、鮮櫻桃(車厘子)、香蕉、山竹和椰青,其中鮮榴蓮進口額達40.3億美元,佔總進口額四成。為更好滿足消費市場需求,海南三亞引進了榴蓮品種,經多年培育,今年開始規模結果。

另一方面,栽培模式與産後加工儲運技術的發展讓同一類果品的上市期分佈更均勻,時令屬性慢慢淡化;與此同時,價格較高的優選品種也在不斷涌現。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國家梨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吳巨友舉例,梨是我國第三大果樹,通過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已基本實現全年有序供應、均衡上市。最早的梨在每年6月上旬就可上市,黃冠梨、豐水梨、南果梨等在8月中旬迎來豐收,庫爾勒香梨、京白梨、蘋果梨、玉露香梨等往往是金秋時節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再加上當前冷庫儲藏技術不斷進步,當季梨的保鮮期最長能達6個月,市場調節能力大大增強。

此外,多渠道流通格局推動水果消費半徑不斷擴大,高中低價果品充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中國果品産業發展報告2022》提到,目前我國果品流通體系以批發市場為主流通渠道,以大型商超、專業連鎖超市、綜合電商、垂直電商、直播電商為輔,水果“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已經形成。

“比如,每斤售價50元左右的蜂糖李對種植地的氣候條件要求高,此前主要是地産地銷,在西南市場流通。得益於電商帶來的便捷渠道,現在北方消費者也能品嘗到蜂糖李。與此同時,市場上也不乏10元3斤的李子,供給穩定,價格親民,口感也不錯。”趙俊曄説,“50元1斤的榴蓮降到20元,大家會覺得驚喜;但要花50元去買更好吃的李子,有人就會覺得偏貴。理解果業發展,要把時間軸拉長,從整體上看深層次的産業供給側變化。”

由大到強還差多遠

我國水果種植面積和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果業總産值在全國農業種植業總産值佔比達17%,相關從業人員達1億人左右。果業在助力鄉村振興、豐富食物多樣化供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下一步,如何由大到強?

以品種促升級,釋放種質資源優勢——

“對品種創新始終保持敏感,是果業實現突圍的關鍵。”大連綠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智勇剛結束第十六屆亞洲國際果蔬展覽會之行,其參展的“藝樹家”櫻桃品種為俄羅斯8號,經過10餘年的培育與調整,成功在北緯39°地區結出碩果,並憑藉優良品質獲得了國際市場認可。

董智勇回憶,在選育俄羅斯8號品種之前,國內不乏技術體系較為成熟的優質果苗,但由於種植時間過久,已無法形成技術壁壘,“如果不主動去啃品種創新的‘硬骨頭’,就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種子被稱為農業“晶片”。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多樣,水果種質資源豐富,但並未得到有效釋放。吳巨友分析,目前國內果業育種的基本框架已經搭好,但由於管理評價和育種技術平臺有待優化,距離形成完備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還有一定距離;育種效率偏低,自主品種市場佔有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病毒檢測等品種鑒定環節相對薄弱,標準化生産能力不足,難以形成品質保障。

“優質品種有賴於優質資源,要以現代化育種技術為抓手,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優品種。”吳巨友建議,系統開展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和鑒定工作,規範資源圃建設,提升種質資源保存能力;加強果樹育種的重要基礎理論研究,創新組織模式與育種技術,將種質資源優勢轉化成育種優勢,實現精準育種;推進無病毒苗木繁育研究,提高病毒檢測效率和種苗脫毒效率,為果業種苗繁育效率和品質提升提供技術支撐。

以品質定標準,優化生産發展佈局——

從精品超市的高價果品到農貿市場的普通葡萄,日本晴王葡萄在短短幾年內跌下“神壇”,取而代之的是品質不一但均價每斤十幾元的陽光玫瑰葡萄。這是國産果業對市場需求作出的迅速反應,但也體現出行業在品質提升上的無奈。

“優質果品量少不足以滿足需求,低質果品卻産能過剩。讓更多人吃到好吃的水果是行業進步的表現,但代價不能是盲目擴種、野蠻生長。”張燦坦言,短期內的市場繁榮能給果農們帶來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對果業的規範與標準化生産提升有限。

當前,我國水果生産仍以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經營為主,標準化、組織化、規模化水準較低。一方面,區域佈局不合理依然存在,不少果品種植在非優生區和次優生區,不但管護成本高,果品品質也缺乏氣候基礎;另一方面,小生産與大市場矛盾突出,部分農戶注重數量,品質意識不強,跟風種植現象普遍,在栽培管理上缺乏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的技術基礎,造成果品品質低。

趙俊曄表示,果業高品質發展應立足我國水果生産經營實際。一是要重視産業規劃和佈局,堅持適地適栽的原則,引導果品産業向優生區適宜區轉移;二是要建立健全果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圍繞産前、産中、産後等供應鏈關鍵環節加快構建綜合性、標準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彌補小農戶分散化經營的短板;三是要強化科技創新對産業發展的支撐,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調動各主體積極性助推果業轉型。

以品牌樹標桿,帶動全行業提質增效——

“不只是果業,我國農業的未來一定是朝著品牌化方向前進。”董智勇告訴記者,品牌不只是帶來溢價,而是從銷售端倒逼生産端改革,尤其是在小農經營背景下,果農可以通過市場對品牌的認可找到一個標桿,進而提升種植技術和生産標準,最終形成全行業不斷進步的良性迴圈。

我國果品品牌多以地方政府推動形成的區域公用品牌為主,但在企業品牌和産品品牌建設上仍需發力。以獼猴桃為例,儘管我國是原産國,但至今沒有培育出與紐西蘭佳沛影響力相當的果品品牌。趙俊曄分析,打造品牌需要形成現代化的管理水準和近似工業化的生産工藝,以成熟的種植技術、貯藏保鮮技術和完善的供應鏈為支撐,提供品質保障,同時增強抗風險能力。

“國産果業實現由大到強,正當其時。”陳磊表示,國産果業近年來向上勢頭迅猛,消費市場廣闊,完全有能力培育出世界級的果品企業和水果品牌。

責任編輯:

稻香村創立250週年大會

大會以“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為主題,研討老字號未來發展方向

【詳情】

A2型蛋白質乳品研究與發展概...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展開對A2型蛋白質乳品的解讀。【詳情】

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友情連結:

紅餐網 | 新華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