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豬價跌到5元左右,養豬公司開始“比慘”

發佈時間:2021-10-21 10:06:09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謝藝觀

曾經發家致富靠養豬,如今生豬養殖企業紛紛虧損。

近日,多家生豬養殖企業密集發佈前三季度業績預告,仿佛開了場“比慘大會”。

生豬養殖企業喊“虧大發”

14日晚間,牧原股份發佈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5億元-90億元,同比下降57.12%-59.50%。

相比之下,另兩家生豬養殖龍頭企業溫氏股份和新希望的境況更慘。

溫氏股份,預計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92.5億-97.5億元,暫為“業績虧損王”,同比下降212.24%-218.30%;同期,新希望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59.95億元-63.95億元,同比下降217.91%-225.77%。

梳理髮現,目前凈利潤降幅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為正邦科技,預計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227.92%至246.33%。另,天邦股份、唐人神、天康生物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降幅亦超100%。

雖然牧原股份和東瑞股份暫為前三季度唯二預盈的企業,但單看第三季度業績預告,牧原股份已進入“虧損陣營”。第三季度牧原股份預計虧損5億元至10億元,同比下降104.9%–109.8%。

另,其他生豬養殖企業的第三季度業績也出現虧損擴大的情況。

如,溫氏股份第三季度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67.52億-72.52億元,不僅遠高於第二季度30.42億元的虧損額,且同比降幅擴大至265.17% -277.40%。

生豬價格大降,行業第三季度全面虧損

對於業績變化,溫氏股份解釋稱,受國內生豬價格大幅度連續下跌影響,養豬行業第三季度陷入全面虧損,加上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公司出欄肉豬包含外購苗育肥豬、處置低效能種豬等因素推高養豬成本,公司前三季度的肉豬養殖業務出現深度虧損。

生豬價格下降和飼料價格上漲,亦成為其他生豬養殖企業業績預告中頻繁提及的業績變動因素。

以農業農村部公佈的“農産品批發價格200指數”計算,截至9月30日,今年以來全國農産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降幅達58.52%。

“受前期復産影響,2020年下半年至今生豬産能持續釋放,豬價震蕩下跌,不斷探底。”卓創資訊分析師李素傑表示,9月末,全國生豬價格已降至10.0元/公斤左右,較年初下滑70.37%,亦跌破非洲豬瘟前價格。

另據農業農村部對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和採集點的監測,10月份第1週全國玉米平均價格2.86元/公斤,同比上漲16.3%;全國豆粕平均價格3.92元/公斤,同比上漲18.4%;育肥豬配合飼料平均價格3.62元/公斤,同比上漲10.4%。

四季度業績依舊慘澹?

中新網記者近日走訪超市發現,豬肉零售價格已進入近年來“低谷”。

在北京市西城區一家超市,豬肉前尖、後尖標價11.8元一斤,五花肉標價17.8元一斤,較9月底分別便宜了1元和2元。

面對豬肉價格“跌跌不休”,10月10日,商務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收儲3萬噸中央儲備豬肉,並佈局存儲在12個省份。

“總的來看,下階段,隨著一些地區肉類腌制的需求持續增加,加上元旦、春節節日消費的提振作用,豬肉消費需求會有所增加。同時,年內中央第二輪的凍豬肉收儲即將啟動,這些都有利於豬肉價格穩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18日表示。

“9月末豬價接近歷史最低點,行業進入深度虧損區間。”廣發證券預計,第三季度將是大部分養殖企業盈利壓力最大的季度,四季度以後養殖企業虧損情況有望收斂。

  豬肉價格大跌,你會趁這個機會多囤豬肉嗎?

責任編輯:

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奶粉食用指南 守護寶寶健康成...提供奶粉餵養指南,解讀奶粉配方成分,幫助新手爸媽理性選擇奶粉。【詳情】

點滴營養,綻放每個生命蒙牛乳業推動營養知識普及、提升國民健康水準。【詳情】

友情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紅餐網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