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劉文婷)7月6日,作為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重點活動之一,2017中國食品辟謠論壇暨中國食品謠言智慧預警處理平臺上線儀式在京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路學研究室主任孟威認為,治理網路謠言,強化社交媒體傳播中的主體責任至關重要。
7月6日,2017中國食品辟謠論壇在京舉行。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路學研究室主任孟威。
隨著網際網路飛速發展,QQ、微網志、微信等網路社交傳播載體成為食品謠言的重災區,並引起廣泛關注。據孟威介紹,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報告》顯示,當前食品安全謠言佔各類網路謠言的45%,位居第一;2016年,《知微傳播和中山大學千條社交媒體謠言樣本》顯示,9成以上的謠言圍繞著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和健康養生;2016年上半年新浪微網志社區微網志處理食品謠言1200余條,食品相關謠言245條……
“我們可以看到在社交媒體的傳播下,謠言傳播非常廣泛,有些謠言是我們曾經沒有聽過的,有的是反覆炒作化學升級。”孟威認為,在網路社交媒體環境下,謠言傳播逐漸呈現碎片化、煽情化、故事化和放射性的特徵。此外,由於網路環境特殊,更是加劇了防控謠言傳播的複雜性。
值得關注的是,在社交媒體環境中,謠言傳播呈現一些新的特點。孟威首先指出,社交媒體的人際傳播氛圍,使得食品謠言話題性凸現,尤其是涉及食品、人身安全類資訊能使網民産生心理恐慌感,從而得到廣泛關注;第二是社交媒體朋友圈具有相對私密性和跨群傳播的流動性,從而增加傳播的公共屬性和自媒體化的色彩,以意見勝過偏見形式出現的機構或個人可輕易進入到社交媒體,成為社交媒體資訊事實上的編輯採制者;第三,社交媒體傳播主體通常以強關係為主,弱關係為輔,建立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和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致社交媒體的同質性更強,更易形成意見的螺旋和資訊蠶房的效果,具有迷惑性;第四,社交圈與現實熟人圈的重合率很高,食品安全謠言內容聲情並茂使得傳播具有更強的情感連結,以假亂真,最終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謠言擴散的幫手。
針對如何更有效率地防治網路謠言,孟威認為這直接關係到社交媒體中社交平臺機構、專業新聞媒體、個人與公眾、政府管理者四者的主體責任構建。在履行好各方面主體責任的前提下,合力共建誠信網路建設。
她表示,其中,社交平臺機構需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完善媒體的誠信制度,不能以犧牲真實、誠信和公共利益為代價來獲取利益,不能因為獲取流量或受商業利益的驅使,更不能迎合某種社會心態,趣味和市場需求而做虛假資訊的始作俑者或推波助瀾者,要建立有效的責任制度與之配套,從而吸引和引導公眾增強共識和力量。
專業新聞媒體作為社交平臺主體的重要力量,秉持職業精神,有義務做好真實資訊傳播的守望人、把關人,不為了搶速度博眼球而放鬆對真實性的要求,必須意識到真實性是媒體建立信任的根基。同時,她也希望媒體人能真實、真誠、務實的做網民的小秘書、好幫手,能夠真正的關注用戶需要,解疑釋惑,一旦發現謠言能夠及時糾正,不給其留下可乘之機,建立求真意識、瞭望意識和法律意識三種意識。
在用戶主體責任方面,她指出,網民急需建立自覺、自立的意識。其中,遵紀守法是底線的要求,同時要提高道德責任自律意識和網路素養,要增強對於新聞媒體網路平臺規律和傳播方法方式的認識和了解,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從而建立起增強對不良資訊的質疑、求證和抵制的能力,做到不跟風、不迷信、不盲從、不炒作,增強抵禦謠言的免疫力,形成理性入網和文明傳播的良好習慣。
此外,從管理者責任角度來看,要完善權威發佈平臺,解決資訊的不對稱、不確定性問題,促使第一時間發聲和建立完善應急機制,增進資訊的透明度,幫助公眾來樹立資訊傳播中的最權威的資訊。同時,及時回應網民的訴求,做好溝通,加強網路空間的法制建設,提高謠言失信的成本,建立起更堅實更有利的綠色防範屏障。
孟威最後表示,在多元主體交織的社交媒體傳播環境中,在全社會共同努力治理謠言下,網路中國一定會營造出風清氣朗的、文明的網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