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食品中國>

多一些廟會這樣的“年味加工廠”

發佈時間:2018-02-13 09:54:4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東原  |  責任編輯:陳思
放大縮小

      北京市政府向首都市民發放30萬張春節廟會門票活動備受市民歡迎。截至2月10日20:05第三輪搶票結束,30萬張廟會門票被全部“搶光”,地壇廟會門票更是2秒內即被搶光。有關部門提醒市民,搶票成功後請儘快到預約的換票點換取紙質門票。

現在提到過年,不少人共同的感覺是“年味淡了”“過年沒什麼意思了”。由此延伸出來的一個現象是,人們已經越來越不像過去那樣期盼過年了,包括孩子,對過年的期盼感也遠不及過去了。

“年味淡了”的現象,確實有發展的結果。過去由於條件差,日子過得緊巴巴,很多好東西只有到春節才有機會接觸。同樣是吃飯,過去“不知道吃什麼”,是因為食物匱乏,幾乎沒有什麼好東西可吃;現在“不知道吃什麼”,是因為食物充備,平時好的吃多了,根本不知道還有什麼能打動自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春節帶來的物質快感,已經慢慢削弱了。

如果説物質層面的“年味淡了”,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的話,那麼精神層面的“年味淡了”,則觸動了人們的文化痛感。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春節是一個富有儀式感的日子。而現在,與春節有關的儀式,慢慢被忽視和放棄了。當春節失去了文化加成,也就成了一個空心的節日。遑論這樣的黃金周,也不是只有春節這一次,即便連放假,似乎也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在強調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今天,一個沒有年味的春節,顯然是一個大問題。應該説,面對這個問題,方方面面還是重視的,只是這種重視,很多時候是以感嘆和呼籲的形式出現,實質性的舉措相對較少。讓年味濃一點,並非無計可施、無路可走,就目前來看,完全可以在主動性上做一點文章。

于個體而言,不妨讓日子過得更有儀式感一點。北京有個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歌謠記載的春節儀式,對很多人來説是熟悉的。當然,由於時代不同了,沒有必要完全重復過去,但儘量保持一點年俗,讓春節更有儀式感一點,顯然是可行的。

于社會來説,也不妨多一些文化設計。30萬張門票被北京市民“搶光”,從中可以看到廟會的受歡迎度。事實上不僅在北京,很多城市的廟會,都有著廣泛的粉絲。時代背景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廟會本身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但廟會對年味的集納這一點卻沒有變。有人説過,北京雖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但如果沒有廟會的話,還真難找到“年味”。可以説,廟會的存在,滿足了人們對於年味的嚮往。進一步講,如果我們多一些廟會這樣的文化設計,年味顯然會濃得多。

當然,現在的廟會也有不少問題。正如有人批評的,相對於過去,現在的廟會文化味道淡了一些,而經濟味道濃了一點,甚至有些廟會瀰漫著和只剩下濃濃的燒烤味。問題需要正視,也需要解決。如何讓廟會更有文化味道,已然提出了要求。但不管如何,廟會還是起到了“年味加工廠”的作用。特別是在城市,如果沒有廟會,那這個春節與平常假期似乎也沒有根本區別。

正是由此出發,如果我們的社會,特別是政府加強文化設計,多一些類似廟會這樣的“年味加工廠”,那麼下一代的春節記憶依然會保存。  東原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