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朱子文化節在廈門同安舉辦
20日,2023年廈門(同安)第八屆朱子文化節在廈門市同安區舉辦。本屆文化節以“朱子化同 理學開宗”為主題,取“朱熹振興教化同安,朱子理學在此開宗”的含義,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古城歷史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性、創意化表達與傳播。
同安是朱熹初入仕途時的首仕之地,積澱了豐碩的朱子理學、閩學研究成果。近年來,同安區深挖“古同安、今廈門”一脈相承的閩學思想,打造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載體,讓歷史鮮活起來。作為同安人民血脈裏最強大的文化自信的源頭,朱子文化在“閩學開宗之地”的同安歷史底蘊中閃爍著璀璨的人文光彩。
正本清源
厚植歷史文脈自信
作為南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被後人尊稱為“朱子”。同安是朱子首仕之地,也是“朱子學”的發祥地。
在出仕同安的四年多時間裏,朱子經歷了政治的磨煉、生命的成長和思想的劇變。這一時期既是朱子政治理念的成熟期,更是他學術思想的轉折期。在同安任上,朱子深入民間,興辦書院,援教百姓,同安因此得以成為海濱鄒魯。
“八百多年前,朱子首仕同安,為力興縣學而作《四齋銘》,明確提出縣學當以‘志道、據德、依仁、遊藝’為宗旨,力推以德為本、以仁為歸、學道與學藝相統一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廈門大學原校長、朱子學會會長朱崇實在致辭中表示。
據《同安縣誌》記載:“閩之文學以漳泉為最,而漳泉尤以同安為最。蓋因朱子過化,文風日盛耳。”朱子在同安擔任主簿期間,講學育才,以禮導民,終使同安“士君子服習詩書,敦尚禮儀,賢才奮興,彬彬日盛”。
“朱子振興教化同安,為同安帶來昌盛文風。同安的山水同樣也滋養了朱子,從當時知縣的支援,到同安文化先賢蘇頌對他的啟迪,以及在同安講學的經驗,和同安人對朱子文化的傳承,都對朱子之後的理學思想産生極大影響。”同安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永富説。
2016年,同安率先建成了全球首座實質性運作的廈門同安朱子書院,並舉辦了以“閩學源頭 文化同安”為主題的首屆國際朱子文化節。作為全球朱子學研究的文化地標之一,同安區已連續圓滿舉辦了八屆朱子文化節,吸引眾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雲集同安,探尋先賢足跡、交流學術心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海內外文化交流合作和融合發展。
“朱熹過化同安,興賢育才,完成了‘逃禪歸儒’的理學思想裂變,使古同安成為聞名遐邇的‘海濱鄒魯’和閩學發祥地。多年來,同安依託朱子文化節打造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載體,將‘朱子文化’這張同安的歷史名片推向世界。”同安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思想薈萃
文化創造源泉涌流
活動當天,主辦方組織專家學者參觀同安影視城、文公書院、魁星閣、孔廟等地,走訪同安朱子之路,體會朱子在俯仰天地之時感悟的理學思想。同時,舉辦“朱子家禮與現代社會”為主題的朱子禮學講堂,通過講解朱子家禮與傳統禮儀的關係、朱子家禮的主要內容,闡述朱子家禮的現代顫變。
20日下午,朱子學(理學)專家齊聚廈門同安朱子書院,作為今年朱子文化節的重磅活動,主辦方邀請多名朱子學(理學)專家、學者圍繞“朱子化同 理學開宗”進行文化研討交流。
福州理工學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長方彥壽從“學校建設”“社會教化”“民本思想”和“回歸儒學”四個方面闡述同安首仕的經歷對朱子從政從教的影響,他認為,由於職兼學事,同安首仕既是朱子以理學思想教書育人的開端,也是他從政為民思想的最早實踐,為其今後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礎。
“朱子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許多思想觀點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福建省閩學研究會會長黎昕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將“兩個結合”明確為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在“兩個結合”基礎上推動朱子文化傳承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夯實歷史文化根基。
古今對話
“半畝方塘”或在同安
朱子是改革書院教育的創始者,他的書院教育及社會學思想博大精深,平正篤實,影響中外書院教育達八百年之久。朱子對讀書人抱有殷切的希望,曾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觀書有感》從字面上看,似是一首風景之作,但實際上説的是讀書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包含著雋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於啟發而又歷久常新,因而廣為流傳。
詩作膾炙人口,但詩作于何時何地,緣何而作,卻一直令後人費解。在文化節的主旨發言環節,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詹石窗從“觀物賦詩”“振興縣學”“解經明道”三個方面,對閩學源頭在同安的“體相用”進行佐證,並對“半畝方塘”位置提出了新的觀點。
根據詹石窗教授的調查研究,最早收錄《觀書有感》詩作是在《晦庵朱文公文集》卷一,該書卷三十九《答許順之》也引述了《觀書有感》第一首。而信件的接收者許順之,也是朱子在同安擔任主簿時的學生。
文物普查發現,在同安蓮花軍營村“漆仙尾”山上有“半畝方塘”石刻,其下有300多平方米的池塘,大抵為半畝空間,至今泉水汩汩流出,清澈見底。有關學者認為,“漆仙尾”山上的池塘極有可能就是朱熹詩作中“半畝方塘一鑒開”的原初意象。(邱趙胤 余雪燕 陳曼璐 楊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