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拆開,是“人在草木間”。南平市松溪縣鄭墩鎮,正是一個被草木溫柔包裹的閩北小鎮。這裡青山疊翠,溪流蜿蜒,千畝茶園如綠毯般鋪展于山巒之間。
鄭墩鎮地處松溪縣西南,自古便是閩浙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驅車從松溪縣城出發,不久便可見一片村落隱于雲霧之中。山間清泉叮咚,茶園間偶有採茶人背著竹簍緩步而行。溪水清澈見底,兩岸綠水成蔭,偶有白鷺掠過水面,激起漣漪,與遠處茶山的倒影相映成趣。
鄭墩人世代依山而居、傍水而作,茶與溪,構成了他們生活的底色。
茶山竹影織鄉韻
每年清明前後,是鄭墩最忙碌的時節。茶農們淩晨便踏著露水上山,指尖輕捻,只取一芽一葉的嫩尖。傳統制茶工藝講究“採青、萎凋、殺青、揉捻、烘乾”五道工序,每一步皆需匠人憑經驗把控火候。鎮上的老茶人林伯,年逾七旬仍堅持手工制茶。他説:“機器做的茶雖快,但少了人情味。手揉的茶,每一片葉子都帶著溫度。”
走進一家茶坊,那裏保留著傳統的制茶工藝。看著茶農們熟練地採摘茶葉、炒制、揉捻、烘乾,我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茶馬互市的年代。品一口剛泡好的新茶,清香四溢,回味無窮。那一刻,我仿佛與這片土地、這些茶農建立了一種特殊的聯繫,感受到了那份傳承千年的茶文化之美。
指尖撫過茶坊裏泛著歲月包漿的竹篩,炒茶師傅手腕翻轉間,百年制茶技藝化作片片蜷曲的綠意。這裡曾見證茶馬古道的商隊往來,在“省級生態村”的金字招牌下,傳統茶産業正煥發新生。即將落成的茶文化科技館構築起文化地標,玻璃幕墻倒映著古老茶園,VR技術重現昔年挑茶工翻越鷲峰山脈的身影。茶農們晨起採摘的嫩芽,傍晚便沿著新修的柏油路運往縣城,公路兩側的毛竹林沙沙作響,仿佛奏響新時代的茶旅融合交響曲。
漫步在雙源村蜿蜒的碎石小徑上,山風裹挾著茶香拂過面頰,遠處層疊的竹林在雲霧中若隱若現。這個深藏于鄭墩鎮西北部青山腳下的村落,用28305畝土地托起了519人的煙火日常,茶山與毛竹編織的綠浪間,藏著松溪河畔最動人的生態密碼。茶田沿山勢鋪展,生態林如翡翠屏障,將現代喧囂隔絕在外,只留下溪水叩擊青石的清音。
雙源村不僅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曾是古代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茶葉貿易曾一度繁榮。如今,雖然茶馬古道已不復存在,但那份茶香卻依然瀰漫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
暮色漸濃,我坐在村口的古樟下,看炊煙次第升起。溪畔浣衣的婦人、荷鋤歸家的老伯、追逐黃犬的孩童,構成一幅流動的田園長卷。忽然明白,雙源村的“鄉愁”,不在博物館的展櫃裏,而在石階的苔痕、灶臺的煙火、茶碗的余溫中。這裡的時間仿佛被山風揉慢了,讓人忍不住想停下腳步,觸摸每一寸土地的溫度——畢竟,真正的詩意,從來無需追趕。
“蔗”海凝香三百年
松溪河在武夷余脈間蜿蜒流淌,于鄭墩鎮畔溫柔環抱一方靈秀之地——萬前村。這裡既有漫山甘蔗林翻涌的碧浪,也有青磚黛瓦間凝固的晚清風骨。當晨曦穿透百年蔗林的露珠,這座被列入中國農業文化遺産的古村落,正以文武雙脈交織的獨特氣韻,邀世人共赴一場穿越三百年的文明之約。
踏入萬前村,最先浸潤身心的總是那縷縈繞鼻尖的蔗香。清雍正四年(1726)栽下的甘蔗種苗,已在村北紅壤中綿延生息299載,成就全球現存最古老宿根甘蔗林的奇觀。這片被列為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活態甘蔗博物館”,春發新芽,冬凝糖霜,至今遵循著先祖“清明培土,小雪開鐮”的農耕時序。
循著糖香深入“蔗”海,可見蔗農手持特製蔗刀精準斬斷蔗節。在村中的古法糖寮,十二道工序完整保留著清代《閩産錄異》記載的制糖技藝:石碾榨汁、連環鍋熬煮、木模定形……當琥珀色的紅糖在竹篾席上結晶時,空氣裏躍動的不僅是甜香,更飄散著雍正年間初代蔗農的智慧芬芳。遊客可在此繫上藍布圍裙,親手將滾燙糖漿注入雕花模具,待冷卻後收穫一枚刻有“福”字樣的糖磚,把三百年時光的饋贈封存于味蕾記憶中。
穿過蔗田掩映的卵石巷道,一座坐東朝西的宏闊宅院赫然映入眼簾——清光緒年間武舉人王肇豐的府邸。佔地2664平方米的院落群,以木質夯土結構完美詮釋晚清閩北民居營造技藝的精髓。府前佔地半畝的演武場,青石地坪上深嵌的蹄印與車轍,讓人遙想當年策馬彎弓、刀光劍影的盛況。
跨過“文武兼修”的磚雕門樓,時空驟然切換:東廂兵器架上,重達123斤的青龍偃月刀暗藏武舉人“神力”;西院藏書閣內,泛黃的《武經七書》《朱子集注》並置,印證著“劍膽琴心”的士人風骨。
萬前村的故事,是深扎紅壤的甘蔗根系與雕梁畫棟的精神根系共同書寫的傳奇。在這裡,你可以窺見武舉人府斑駁的磚墻銘刻著百年風雲變幻,生生不息的甘蔗林則見證著土地永恒的生命力。當遊客輕撫比武場石階上風乾的蔗汁結晶,指尖觸碰的不僅是歷史的包漿,更是文明傳承的密碼——那些用汗水澆灌的甜蜜,那些以匠心守護的技藝,終將在新時代的土壤裏,生長出更璀璨的文明之花。
古埠潮生煥新章
松溪河蜿蜒流淌,在閩北的青山碧水間,一座千年古村正以文旅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揮毫潑墨。這座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古村,背倚湛盧山,面朝松溪河,以“古埠文化+生態旅遊+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將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交織,描繪出一幅獨具魅力的文旅融合畫卷。
梅口埠始建於唐代,北宋時期因水運興盛成為閩浙贛商貿樞紐,明清時期更是“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108棵百年香樟樹守護的古碼頭,曾是九龍窯青瓷南運、食鹽北輸的繁華見證,如今,修復後的鵝卵石巷道、陸家大院、鈔關遺址,將商埠文化具象化呈現。步入梅口區蘇維埃政府遺址,紅色記憶與古厝建築相映生輝;湛盧書院內,朱熹講學的文脈仍在流淌;遊客還可身著古裝參與沉浸式國學課堂,感受“程門立雪”的尊師重道精神。
景區以“修舊如舊”的理念活化古建築群:古戲臺變身非遺展演舞臺,梅口書院開設松溪版畫傳習所,遊客可親手雕刻版畫,體驗“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的內涵。2022年,梅口埠晉陞國家4A級景區,2024年“五一”假期累計接待遊客人數9.36萬人次,古村實現了“風景”向“錢景”的轉化。
梅口村的文旅融合,以非遺為魂,構建了一條“活態傳承+産業增值”的鏈條。松溪版畫、湛盧鍛制技藝等非遺項目,通過“文旅特派員”的創新策劃,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文旅産品。在版畫傳習所,遊客不僅能觀摩千年技藝,還能參與親子創作,作品可直接定制為文創伴手禮;湛盧茶刀工坊內,非遺傳承人葉向春演示鑄劍工藝,一把把融合茶文化的松溪茶刀,成為高端茶客的收藏珍品。
梅口村的發展不僅在於資源挖掘,更在於創新突破。引入社會資本運營,打造“國潮新春遊園會”“千萬粉絲音樂匯”等活動,通過網路達人直播、影視取景,如《再見,十七歲》等影視作品擴大其影響力。此外,景區積極探索“甜蜜經濟”,與“百年蔗”産業聯動,構建“甘蔗種植—制糖加工—文旅體驗”全鏈條,讓傳統産業煥發新生。
離開鄭墩時,山間起霧了。茶田在霧中若隱若現,採茶女的歌聲隨風飄來:“三月採茶茶發芽,姐妹雙雙採細茶……”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鄭墩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茶香與古韻,更在於它能讓匆匆過客停下腳步,在杯盞交替間,觸摸到時光的溫度。
這裡沒有喧囂,只有溪聲與茶語;這裡無需追趕,只需靜坐與聆聽。鄭墩,像一壺沖泡千年的老茶,初嘗平淡,細品卻余韻悠長。它告訴我們:真正的鄉愁,不在遠方,而在這一山一水、一茶一飯的尋常之中。(周燕蘭 王德鋒 遊慧娟)
(責任編輯:胡俊 章雯珂(實習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