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安溪鄉村的宴席天花板,被他徹底帶“火”啦!

湖頭炸雞卷、福壽米粉炒、傳統鹵封肉……3月15日晚,中央電視臺17套農業農村頻道欄目組(三農群英匯)推出節目《茶鄉江湖味》,安溪縣湖頭鎮美坂村的鄉村廚師張貴明一場茶鄉婚宴流水席“火了”。他將傳統茶文化與現代烹飪技巧完美結合,展現家鄉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讓觀眾感受到鄉村宴席中蘊含的人情溫度與文化傳承。

從業26年以來,張貴明深耕美食製作,不遺餘力傳播家鄉美食文化,積極助力推動家鄉美食産業蓬勃發展。其不僅在各級各類美食烹飪大賽中獲獎,更于2024年12月,在“2024中國鄉宴産業大會”中獲評“中國鄉宴年度優秀鄉廚”稱號。他憑藉對美食的執著追求和創新精神,書寫了一段屬於自己的美食傳奇。

從學徒到名師幾十年如一日

3月21日,是祥華鄉白玉村詹先生家的大喜日子。此次38桌喜宴由張貴明掌勺。喜宴現場,和著呼呼的煤氣爐聲響,張貴明手握炒鍋,揮鏟顛勺、撒鹽點醋,動作乾脆利落。不一會兒,春筍豬肚湯、鮑魚雙彩豆、油淋龍膽斑等佳肴陸續上桌,菜品和城裏酒店的花樣擺盤並無二致,刺激著“吃桌”人的味蕾。從淩晨5點出發,一直忙到中午最後一道水果拼盤做完,張貴明才得空坐下來休息一下。

談起做菜與鄉宴,張貴明打開話匣子。“小時候媽媽走得早,爸爸為了養家糊口,經常在外忙一整天,家裏就只剩我和兩個哥哥。我六七歲的時候,身高還沒有灶臺高,便墊著小椅子,給自己和兩個哥哥燒菜吃,有時還給爸爸送飯。久而久之,我便無師自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燒菜技巧,自己也逐漸愛上燒菜做飯。”

鄉宴現場

1998年,張貴明初中畢業,隻身來到廈門,才16歲的他便懷揣著對烹飪的熱愛,成為了廈門市新迎澤酒店的一名學徒。學徒期間,沒有工資,但是張貴明是最勤奮的,他總是最早一個到,最晚一個走。他非常刻苦地練習廚藝,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廚房練習基本功,認真向師傅學,向同事學,向書本學。

“那時候當學徒,還得給師傅洗衣服。我總是洗得最乾淨的一個。別説衣服上的黃點了,就連每一個扣子我都會洗得锃亮。”張貴明説。憑藉著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師傅的賞識,短短三年,張貴明便從最初的打下手,到後來的掌勺,逐漸嶄露頭角。2001年,廈門火車站滇龍酒店聘請他擔任廚師長,後他又在廈門市海滄浩月湖酒店擔任行政總廚,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和管理經驗。

2010年,由於父親生病,張貴明放棄高薪,毅然決定回到家鄉,一邊照顧父親,一邊自己創業。“做餐飲到哪不是做。”張貴明説。他在家鄉創辦了湖頭嶺兜美食園。一開始只是一個小飯店,店面還是租的,但是憑藉張貴明精湛的烹飪技藝,嶺兜美食園迅速在當地打響招牌。

談起做鄉宴的契機,張貴明説:“一開始也沒想要做鄉宴。有一次我受邀去吃同學婚宴,當天婚宴的主廚在前一晚喝醉酒了沒過來,剛好我以前在廈門酒店工作時有一定經驗,我便臨時救急,第一次為農村流水席掌勺。”

第一次掌勺鄉宴就是個40幾桌的“大單子”,但是張貴明的16道菜順利通過“吃桌”人的“考核”。此後,張貴明的名氣便打開了,請他去操辦宴席的人絡繹不絕,除本村及周邊村外,還有別的鄉鎮。張貴明也成了專業鄉廚。

鄉宴對鄉廚的體力是極大的考驗。“每次做完最後一道菜,腰桿老是一時半會挺不起來,生意好的時候要連續作戰好幾天,常常是累得連蚊子叮咬都懶得拍。”張貴明説。不過,鄉宴結束時鄉親們的那句“煮得很好料”,是對他最大的犒勞,也讓他倍感欣慰。

“今年農曆2月的鄉宴訂單已經排滿了。”張貴明介紹,每年掌勺一百多場是常事,高峰時期甚至高達兩百多場近萬桌,有時候一場將近200桌。每一場宴席,張貴明都親自掌勺,隨著訂單越來越多,張貴明還成立了專業團隊,行走于十里八鄉,為群眾奉上一場場家宴。

張貴明幾十年如一日在鍋碗瓢盆間探索,先後被中國名廚烹飪委員會授予“國家名廚”稱號,被福建省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授予“閩菜名師”稱號。

挖掘本地食材創新研發菜品

作為一位湖頭廚師,努力做好湖頭菜、安溪菜,做出本地的特色美食,讓安溪菜發揚光大是張貴明做廚師的初心。而本地菜怎麼做?在張貴明看來,食材是首要的。

安溪依山傍水,物産豐富,除了馳名中外的“一葉”安溪鐵觀音外,還有“五金五銀”等名優特産。此外,湖頭古鎮的“宮廷小吃”尤為突出,如湖頭米粉、網油雞卷、鹹筍包等傳統風味小吃,都曾獲央視美食欄目的推薦。為了研發出更多創意菜品,張貴明和他團隊,時常聚在一起研發菜品,你有什麼好點子,我有什麼好想法,這樣的交流往往能碰撞出許多火花。

“我們的茶葉便是一道難得的好食材。”張貴明説,“春茶最好,上山採摘下的鮮嫩茶葉,用水泡過,過一下油,就是脆脆的,配上河蝦烹飪,茶葉滲透到蝦肉裏,就是一道美味的‘鐵觀音大河蝦’,健康又美味。”

張貴明代表作之一還有“茶香刺參燴烏雞”。這道菜將安溪鐵觀音的清香與刺參、烏雞等優質食材完美融合,口感鮮美、營養豐富,榮獲了“朝花溪拾·溪食有味”2023安溪美食大賽十佳“安溪鐵觀音創意茶膳”稱號。與此同時,張貴明研發的“桂花魚籽雙光魚”和“薑絲豬肝”等菜品也備受好評,分別榮獲了十佳“溪魚宴”名菜和2023泉州山海廚王爭霸賽“新閩菜·最閩南”泉州人氣小吃等榮譽。

參加湖頭美食小吃同業公會黨員示範技能考核

“我們這紅粬酒非常有名,但是生産過程中産生的酒糟卻常常被人忽視。我們團隊把酒糟變廢為寶,製作成酒糟魚、酒糟雞、酒糟兔等美食,受到食客的一眾好評。既增加了食物營養和美味,又保護了環境,一舉兩得。”

張貴明説,食材的融合是巧妙的,需要沉下心來,不斷探索。返回家鄉工作的十幾年間,他深入了解家鄉文化,不僅還原傳統宴席的菜品,還在擺盤、雕花上充分使用安溪元素和本地食材。

鄉宴推廣也是創建世界美食之都的一個抓手,張貴明多次到異地參加餐飲技能競賽,向全國推介“相府家宴”湖頭小吃,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展示的平臺,更是與同行交流的好機會。“美食是一種共用的文化,只能共同努力,一同創新,才能真正把安溪美食發揚光大。”張貴明説。

致力傳幫帶創造社會價值

張貴明常説,美食文化要傳承。他傾囊相授,培養出的徒弟中有4人獲得了高級職稱,3人獲得了中級職稱。

作為湖頭小吃同業公會常務副會長,張貴明每年都會利用淡季時間,安排公會會員到異地參加學習交流,目前公會中級烹飪師20名,高級烹飪師10名,閩菜名師5名,閩菜大師5名。“美食也要創新,因為只有在推陳出新中,才能讓美食持續煥發生機。”

“師傅不僅廚藝高超,無論遇到多麼複雜的難題都能遊刃有餘地解決,而且為人謙遜和藹,總是耐心地傳授我們每一滴技藝的精髓。”張貴明的徒弟裴秋淞告訴記者。裴秋淞曾經家境貧寒,有幸拜張貴明師傅為師,開始學習廚藝,在師傅的悉心教導下,裴秋淞刻苦鑽研,廚藝日漸精進。他跟著張貴明一起做鄉宴,家境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不再為生計發愁,還能有餘力幫助家鄉的其他貧困家庭。

如今,張貴明的徒弟越來越多、有男有女,他們致力成為安溪菜傳播和交流的中流砥柱。張貴明的鄉宴事業也帶動了美坂村的就業,成為美坂村村民就業增收的新途徑。

“現在村裏好多年輕人都跟著張貴明學下廚,‘鄉廚’逐漸成為一個勞務品牌,帶動高品質就業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美坂村黨總支書記許萬居説。

張貴明不僅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大廚,更是一位熱心公益、回饋社會的愛心人士。新冠疫情期間,他帶領員工創建社區團餐保障體系:嶺兜美食園店舖廚師員工輪流上崗,免費做愛心工作餐3000多份,送給堅守崗位的民警,核酸檢測的醫生護士及工作人員。每年九九重陽節等重大節日,張貴明還會組織餐飲同行業人員,向70歲以上孤寡老人贈送大米、花生油及日常用品表示關愛,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和認可。

在張貴明看來,烹飪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社會責任。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為人至誠、為業至精”。在未來的日子裏,張貴明還將繼續用美食書寫更多的人生傳奇,為推廣安溪美食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楊漳鳳 陳和俐)

(責任編輯:胡俊 章雯珂(實習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