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小方箱的大收益,助力古鎮鄉村振興

近日,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員工在五夫鎮溪尾村開展0.4千伏柔性電壓治理裝置安裝,並開展線路改造工作,切實改善溪尾村用戶的供電品質,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安裝設備之後,不僅完美解決了過電壓、低電壓問題,讓用戶實現增收,還降低了電網建設成本,實現少架線少動工,有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副總經理邵勇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助力鄉村振興”論壇上作經驗分享。

既能解決過電壓又能省錢讓用戶受益的設備就是由國網福建電力雙創中心孵化並試點應用的産品——新一代0.4千伏柔性電壓治理裝置。

就地消納實現降本又增收

武夷山市五夫鎮自古就有“鄒魯淵源”之稱,是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朱子理學的形成地,近年來,五夫鎮充分發揮文化高地優勢,因地制宜推動“農、旅、文”産業融合發展,並被評為“2024年度福建省全域生態旅遊小鎮”。

文旅火起來了,生態也要跟著“靚”起來。“光伏發電已經熱了好多年了,不少村民都跟我們諮詢了解,想要在自家屋頂上安裝分佈式光伏。”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發建部主任金慶勇介紹道。

作為綠色能源的主要生力軍之一,分佈式光伏發電一直備受青睞。“裝光伏板好啊!既能當遮陽板又可以發電賣給供電所,坐在家裏,就能靠天吃飯有收益!”五夫鎮溪尾村村民連夷江説道。

想用戶所想,急用戶所急,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開闢綠色服務通道,一排排的光伏板如雨後春筍般在村民的屋頂上“向陽而開”,成為村民們“聚寶盆”。但是這些生財的“聚寶盆”卻因為山區電網供電半徑過長,變成了供電保障的負擔。

“中午是光伏發電的高峰期,但是發電比用電多得多,就造成過電壓,影響了周邊11戶用戶電壓嚴重越上限,臺區日線損率也上升至6.23%。”金慶勇説道。

發生問題就要解決問題。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迅速擬定2套解決方案,但是方案要麼電網建設投資成本高,要麼棄光造成發電收益減少,有沒有既低成本又不損失用戶收益的法子呢?

面對這些棘手問題,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聯合國網福建電力雙創中心,與國網福建電科院、泉州供電公司、南平供電公司等多家單位協同創新、聯合攻關,創新性引入柔性直流電壓治理裝置前沿技術,研製出新一代0.4千伏柔性電壓治理裝置。該裝置通過交直流混配的供電形式,巧妙地將線路中的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同時,還可通過逆變設備將直流轉回交流電,其在運作控制、資訊通信、安全防護等方面的性能達到國內先進水準,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作。

小小的四方箱挂在電桿上,“吃”掉每一度經過它的電,再“消化”成合格的電送往每家每戶。“使用新一代0.4千伏柔性電壓治理裝置之後,實現了電壓的穩定控制和提升,有效解決了鄉村地區的電壓問題,臺區日線損率下降至3.25%,臺區電壓評價指數從-53.41%提升至99.94%。同時,該設備投資成本僅需4-5萬元,與傳統架設線路相比,投資成本下降25%,還每年可減少用戶損失收益1.3萬元。”國網福建電科院陳偉銘博士説道。

“半畝方塘”開出一條致富路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著名詩詞相傳便是朱熹在五夫鎮的水塘邊寫下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氣候溫和濕潤、土地肥沃的五夫鎮為蓮子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鎮的白蓮可以追溯到隋朝,粒大圓潤又營養豐富,一直以來很多人喜歡吃。”五夫鎮白蓮種植戶連夷江説道。

據悉,白蓮種植是五夫鎮農業支柱産業之一,2023年,五夫鎮通過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規模化經營,推動白蓮從單純的農業生産型向經濟型、生態型多功能拓展,並延伸白蓮産業鏈,提升五夫白蓮産品附加值,用“蓮”開出一條致富路。

“以前白蓮子都是以人工為主的粗加工,特別是去芯費時費力,常常因為工人不熟練而影響品質。”連夷江説道,“現在用上了電氣化,往精加工發展了,不僅白蓮子的品質、外觀提升了,價格也是跟著漲了!。”

每年的6月至9月是白蓮子的採摘季節,但是季節性高峰用電易造成供電末端的用戶及白蓮子加工廠出現低電壓狀況,影響生産生活用電。

“電壓不穩會影響白蓮子精加工的效率和品質,也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金慶勇説道,“以為一般都採用新架線路、增容改造等來解決電網不穩的問題,投資大且耗時長,現在只需要花費4-5萬元,安裝1台0.4千伏柔性電壓治理裝置就能解決了,經濟實惠又好用!”

目前,五夫鎮白蓮加工廠共30余家,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2024年産量約200-300噸,産值約2000萬元。

“産品研發要從最實際的需求出發,既考慮經濟性又要兼顧實用性,好用又實惠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國網福建電力雙創中心曾志宏説道。

下一步,國網武夷山市供電公司將在國網福建電力雙創中心的指導下繼續依託新型電力系統産業智慧財産權運營中心平臺,聚焦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及省級電網發展要求,通過“省-院-市”聯合創新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多專業、跨單位、産學研等多方力量,解決一線熱難點問題,全面推進問題攻關和成果孵化轉化,以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提供建強支撐。(陳龍輝)

(責任編輯: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