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執行幹警的除夕前夜:一本記錄了五年糾紛化解之路的工作日誌

“2025年1月24日,第七次撥通林某電話,終於同意面談”。翻開執行幹警的工作日誌,字裏行間記錄著一場持續五年的執行拉鋸戰。這個春節前,隨著雙方在和解協議上簽字,厚厚的案卷裏多了一份特殊的“年終總結”。

破冰之路:在堅持中尋找轉機

2018年,年僅14歲的張某(化名)在一次機動車交通事故中受傷。事故發生後,張某及其家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經審理,法院依法判決林某賠償張某各項損失共計12萬元。然而,林某無力履行賠償義務,遠赴外地務工失聯,案件陷入僵局,執行幹警多次到府尋人未果。2020年9月,林某主動履行了部分款項,此後再未履行。由於被執行人無可供執行的財産,案件依法終結本次執行程式,但執行員的日誌裏始終寫著:“民生案件等不起,再試試其他渠道。”2020年11月29日,雲霄法院通過國家司法救助給予張某20000元的司法救助金。

案件終本後,張某的家人持續表達訴求,要求法院繼續執行。執行幹警始終沒有放棄對被執行人的搜尋。他們多次走訪被執行人可能藏匿的地點,調查其財産線索,甚至利用節假日和夜間進行突擊執行。儘管一次次無功而返,但執行幹警們始終堅信,只要堅持不懈,終會找到突破口。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轉機出現在2025年春節前夕,執行幹警判斷林某可能返鄉,便通過村委會聯繫到林某家人,再次到其家中走訪。面對林某的父母,執行幹警們沒有機械宣讀法律條文,而是拿出張某的病歷材料:“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咱們一起想辦法渡過難關。”三天后,林某主動聯繫法院:“我目前借錢只能湊到一部分,剩下的款項能否與申請人協商分期支付?”

和解現場:司法溫情的生動注腳

經過不斷溝通協調,雙方達成和解協議,2025年1月26日,在執行幹警的見證下,林某當場支付賠償款,案件執行完畢。

當和解協議墨跡幹透,窗外已炸開迎新爆竹。卷宗裏這份特殊的”年終總結”,不僅是法律文書的兌現,更是兩個家庭在年關前的彼此成全。2025年的這個春節,兩位當事人的團圓飯桌上,多了一份來之不易的安心。

薪火相傳:法治信仰生生不息

案件的成功執結,對於雙方當事人來説,都是期盼已久的解脫和安慰;對於執行幹警來説,是辛勤付出後的收穫和滿足。涉民生案件的執行工作不僅僅是法律問題的處理,更是對當事人情感的關懷和利益的保障。執行幹警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司法為民”的宗旨,用耐心和細心贏得了當事人的理解。

這起五年積案的執結,既是終點,更是起點。未來,雲霄法院將持續抓好終本清倉工作,用“不放棄任何一起案件”的決心,踐行“司法為民”的莊嚴承諾,將每一份判決書都能轉化為群眾手中的“真金白銀”。(張咏 湯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