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記者黃耿煌通訊員潘菲菲(圖片來源:泉州晚報資料圖)
核心提示
泉州,中國南戲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享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等美譽,被譽為“閩南戲窩子”。這裡不僅有古老的梨園戲、提線木偶戲、掌中木偶戲、布袋戲、打城戲,還有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高甲戲等藝術瑰寶。
這些異彩紛呈的閩南戲曲堪稱多元文化的精妙縮影,它們折射著市井百態,呈現出閩南人獨特的文化性格和審美情趣,成為世界閩南人的“文化鄉愁”和海內外賓客了解泉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源起泉州唱響閩南歷史悠久百花齊放
自晉人衣冠南渡以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代表性的戲曲劇種就陸續涌入泉州,與本地文化相融之後,孕育繁多新劇種。其劇目豐富、特色鮮明,是“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珍貴藝術。
閩南人好戲,泉州的南戲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泉州人歐陽詹記述與師友在泉州東湖遊宴時,就提到了曲藝表演。到了五代,王延彬主政泉州,更是將戲曲藝術往前大大推進了一步。宋元時期,泉州港是世界大港,泉郡素有“富郡”“樂郡”之稱,“田賦足登,舶貨充足”,貿易的繁榮,為戲曲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宋時期,趙宋皇族將管理宗室事務的南外宗正司遷至泉州,皇族的到來帶來了包括戲曲在內的宮廷藝術,服務於皇族的雜劇、提線傀儡、唱歌、舞蹈等方面的藝術家紛紛來到泉州,使泉州戲曲得到躍級發展。建炎初至紹興末,又有大批藝術人才來到泉州,在民間傳藝謀生,泉州民間歌舞百戲普遍得到發展。經過長期的本土化融合,為日後戲曲藝術的蓬勃打下堅實基礎。
在此基礎上,泉州孕育出屬於自己的雜劇優戲,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歌仔戲、木偶戲、閩南歌劇等相繼登上歷史舞臺。民國時期,泉州各地大約活躍著200個正規戲班。每逢民俗節日,中山路上能同時開演幾十台戲,熱鬧非凡。晉江下輦村曾以區區一個小村莊,創下同時開演93場戲的紀錄。
各戲種爭奇鬥艷“活化石”千年不衰
泉州戲曲多且“精”,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是南派戲劇的重要基地。各種戲種爭奇鬥艷、轟轟烈烈,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歷經千年而不衰,當下仍是深受追捧的文化大餐。
在這眾多的地方戲曲中,優雅委婉的梨園戲、詼諧幽默的高甲戲、靈動鮮活的提線木偶戲、魔幻綺麗的打城戲最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此外,還有惟妙惟肖的布袋木偶戲,具有濃郁鄉土色彩的閩南歌劇,以及兩岸共同發展的獨特劇種——歌仔戲。
梨園戲《陳三五娘》專場音樂會燃起戲迷熱情
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帶給觀眾傳統戲曲藝術和泉州文化的魅力
在豐富的泉州戲種中,梨園戲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梨園戲淵源於唐代宮廷,發展為三大流派,一是外地南戲流入泉州的“上路”,一是泉州本地歌舞形成的“下南”,一是南宋皇室家班衍化的“小梨園七子班”。梨園戲彌足珍貴地保留了宋元南戲的許多戲曲形態,文辭清雅,曲樂優美,科步獨特,表演細膩。如今的梨園戲,依然以其“十八步科母”的嚴謹程式,恪守原汁原味的傳統形態。其音樂唱腔屬於曲牌連綴體,伴奏以簫弦為主,一字多腔,語言用泉州方言,與古樂南音有著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琵琶係南琶,橫彈,與唐相倣;二弦乃晉代奚琴遺制;洞簫即唐之尺八;打擊樂以南鼓(壓腳鼓)為主,打法獨特,在戲曲中十分罕見。梨園戲是中國珍稀的保留至今的古老劇種之一,在海內外享有“宋元南戲活化石”的盛譽,流行區域涵蓋閩南、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地。2006年,梨園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傳統戲劇名錄中位列第二,僅次於崑曲。
泉州提線木偶戲已是中國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屢次登上世界舞臺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已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泉州提線木偶戲源於漢,興于唐。據史料記載,最遲于唐末五代,已在閩南地區廣為流行了,至今保存著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範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它是我國不間斷傳承歷史最長、文化積澱和藝術積累極為豐厚的傀儡戲劇,精湛規範的表演技藝已成為我國提線木偶藝術的珍稀範本。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高甲戲《圍頭新娘》以海峽兩岸跨海通婚為背景,講述兩岸人民“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攜手共建家園的故事。
高甲戲發祥于泉州,流行于泉州、廈門和台灣等地,以及南洋華僑旅居地,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泉州民間流行的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最早稱為“宋江戲”,清中葉後發展成為“合興班”。清末,該戲種因“搭高臺、穿盔甲”演出而得名為高甲戲。其特點是常用插科打諢的對答形式和風趣、幽默的韻語對唱,引人發笑,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泉州高甲戲屢屢晉京、出國演出,成為海內外觀眾喜愛的劇種。高甲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打城戲《真假美猴王》表演劇照
打城戲生於泉州本土、流行于閩南地區,藝術上受到提線木偶戲、梨園戲、高甲戲、南音等泉州藝術的哺育,尤以提線木偶戲為深。它又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為全國罕見的具有民間信仰的戲種。其表演形式主要以雜耍、武功為主,一“打天堂城”,二“打地下城”,傳統劇目為神話神怪劇、歷史故事和武俠劇三類,音樂則在道曲和佛曲的基礎上,吸收提線木偶的“傀儡調”,成為別具一格的韻味戲劇。近年來,打城戲也頻頻在國際舞臺上亮相,為中國戲劇贏得了巨大聲譽。2008年,打城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活態傳承守正創新古藝新生光芒綻放
泉州戲曲從唐宋元明清發展到近現代,當下仍然紅火,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它們植根于生活、傳唱於市井、流淌于城鄉,為百姓所能觸及、能感知、能走近,在於全社會參與的技藝傳承、保護和創新。
1981年,泉州建成可容納近千名觀眾的梨園劇場。隨後,泉州高甲劇院在1991年建成投用,2008年年底泉州梨園古典劇院開門迎客,2015年泉州木偶劇院投用,2021年泉州歌舞劇院揭牌,2019年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亮燈迎來泉州大劇院。各個劇團有了自己的專業劇場,為劇團表演和觀眾看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讓戲曲文化瑰寶不斷綻放光芒。
泉州還設立戲曲扶持專項資金,並通過市級公共文化專項資金補助,對創排劇目、戲曲後備人才培養、文藝會演、展演等交流活動、地方戲曲史料的搶救保護等提供財政補助,推動地方戲曲保護與傳承工作。
在人才培養上,泉州藝校設立閩南戲曲專業,各劇團開展人才梯隊培養。2012年,以泉州提線木偶戲為主體的“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優秀實踐名冊”,成為我國迄今唯一入選該名冊的項目。
為有效推動閩南戲曲走近群眾、直達基層,泉州還建立完善常態化演出機制,近年更是結合火爆的文旅市場,推動國有文藝院團常態化開展公益性演出,每年組織惠民文化活動上千場。
王仁傑、黃奕缺、呂忠文、王冬青等一批泉州優秀的劇作家、理論家、導演和表演藝術家推動了泉州戲曲劇目和表演不斷創新發展、返本開新。一批批反映泉州文化、演繹泉州藝術的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精品之作噴涌而出:梨園戲《節婦吟》獲第四屆全國優秀劇本獎;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前後七次晉京獻演,榮獲首屆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等;高甲戲《連升三級》晉京獻演,被譽為“可以和莫裏哀的喜劇相媲美”;提線木偶戲《四將開臺》亮相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高甲戲《圍頭新娘》亮相2024新年戲曲晚會,並於近日上榜第十七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入選作品公示名單。梨園戲曾靜萍兩度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高甲戲陳娟娟同樣成功折“梅”……一個個國家級“名家大作”接踵而出,塑造出一張張文藝“金名片”。
海外鄉親的“文化鄉愁” 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泉州地方戲曲,除了具有歷史悠久、積澱豐厚、戲種眾多、劇目豐富等諸多特點之外,擁有無數熱心的知音,更是遊子最親切的鄉愁。
閩南戲曲藝術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文化需求,還成為連接世界閩南人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海內外賓客了解泉州文化的重要窗口,構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
近年來,泉州戲曲界的老中青三代表演藝術家帶著泉州特色的優秀劇目,頻頻出訪,播撒友誼。改革開放以來,泉州提線木偶戲已經300余次出訪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受好評;高甲戲赴海外演出,進行文化交流,又使各地鄉親和各界人士感受到濃郁的閩南鄉情和藝術的神韻。而在閩南地區多次舉辦的“國際木偶節”“閩南金三角戲曲展演”以及國際南戲學術討論會等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更使外國友人和海外同胞領略了咱厝戲曲藝術的迷人風采。
除此之外,許多海外鄉親回到閩南故鄉,不管是尋根謁祖、訪親探友,還是投資貿易、旅遊觀光,總是少不了到各大劇團專業劇場,到泉州府文廟、正音書院、印記閩南文化驛站等公共文化空間,到城鄉的各處戲臺,去觀賞一場古樸典雅的家鄉戲。
與此同時,泉州也不斷搭臺舉辦戲曲藝術盛會,將國內和國際優秀戲曲藝術送到家門口,打造戲曲藝術的文化高地。
2023年起,泉州舉辦海絲泉州戲劇周暨全國南戲展演,將南戲匯聚泉州,成為南戲展演研討盛會。今年第二屆“海絲泉州戲劇周”暨2024全國南戲展演期間,八省21個表演團體攜帶19種歷史悠久的珍稀劇種,從4月29日至7月27日持續展演,將演出邊界從專業劇場延伸至世遺景點、古城空間,營造“人在畫中游,戲在景中唱”的戲曲名場面。
泉州已成為國際木偶藝術的交流大舞臺。泉州國際木偶展演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常態化同步舉辦,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木偶表演團隊、藝術家深入泉州劇院、社區、學校、廣場等展演,將優秀的國際木偶藝術送到家門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