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三明醫改十二年 璀璨星火燎原

作為全國醫改“樣板”,從2012年開始,地處福建西北部山區的三明市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切入點,市、縣、鄉、村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實現了患者、醫生、醫院、醫保基金等多方共贏。目前,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都制定了學習借鑒三明經驗的實施方案。

“被逼出來”的全國醫改“樣本”

6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出因地制宜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這是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1年、2022年重點任務後,國務院辦公廳再次發文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三明醫改為何能得到國家層面如此肯定?“三明醫改表面上看是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本質上則是一場民生領域的革命,實現了藥品回歸治病功能、醫生回歸看病角色、醫院回歸公益性質、醫改回歸健康價值,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健康保障。”福建省醫療保障局首任局長、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詹積富説。

作為全國醫改“樣板”,從2012年開始,地處福建西北部山區的三明市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切入點,市、縣、鄉、村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實現了患者、醫生、醫院、醫保基金等多方共贏。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視察時指出:“三明醫改體現了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其經驗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鑒。”

一場“逼出來”的改革

三明市作為全國首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推廣基地,其醫改成果卻是一場“被逼出來的改革”。

2012年三明醫改正式啟動前,這座山區小城正面臨醫保基金“穿底”的風險。2010年,三明市職工醫保統籌基金虧空達1.43億元,2011年虧空擴大到2.08億元。一方面,醫保基金長期收不抵支、財政無法兜底;另一方面,百姓看病貴、醫生收入低等難題亟待解決,改革勢在必行。

2011年8月,此後成為三明醫改首任“操盤手”的詹積富,從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任上調任三明市政府副市長。當時三明的醫藥衛生管理架構是“九龍治水”,醫療、醫保、醫藥分屬不同的副市長管轄。

2012年1月,三明市成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15個部門,由詹積富任組長。三明市委、市政府領導充分授權時任副市長詹積富,統一分管醫療、醫保、醫藥工作,統籌協調“三醫”聯動改革,避免多頭管理。

三明醫改初期,國內醫藥流通環節藥價虛高等亂象頻發。三明以治藥控費為先手棋,通過治“亂”擠壓藥品耗材虛高水分,使其回歸治病功能。

從2012年2月起,三明市針對藥品耗材流通領域亂象,在全市範圍內推行醫院藥品耗材零加成銷售、執行“兩票制”、實行“一品兩規”、集中帶量採購,對“療效不確切、價格很確切”的重點藥品使用情況實時監控,嚴控大處方和過度診療,降低大型設備檢查化驗收費。三明全市藥品價格和醫療費用在醫改後實現“斷崖式”下降,醫保基金入不敷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連續多年結余。

醫改取消了藥品耗材銷售加成,醫院和醫務人員的收入會隨之減少,怎麼辦?三明市借助治藥控費騰出的改革空間,系統推進醫藥、醫療、醫保“三醫聯動”,通過“騰籠換鳥”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先後11次調整醫療服務收費標準10379項,逐步提高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的醫療服務收入等陽光待遇,讓醫生回歸看病角色。

年薪制可謂是三明醫改的核心。2013年開始,三明市22家二級以上醫院實行院長年薪制和醫生(技師)年薪制,2015年又將在職在崗的護理、藥劑、行政後勤人員納入目標年薪管理。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後,醫院工資總額由2011年的3.82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20.44億元;醫生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5.65萬元提高到2022年的20.11萬元。其中,主任醫師年薪達到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準的5倍,進一步增強了職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縣域醫共體是三明醫改中重要的一項探索。2016年起,三明醫改步入“以健康為中心”的新階段,即組建縣級總醫院,擔負起全縣(市區)居民健康的總職責。在當年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2017年底,三明全市12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總醫院。總醫院以縣醫院為龍頭,將縣域內所有縣、鄉、村公立醫療機構整合為一體,建成一個利益共用、責任共擔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了人力資源、醫療業務、財務制度等八個方面的統一管理。同時,形成縣、鄉、村三級一體化衛生健康服務網路,共同成為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在此基礎上,三明市還實行縣域醫保基金“雙打包”支付,把醫保基金按年度、按縣域、按人頭包乾給各總醫院,實行“超支不補、結余留用”。同時,引導醫院和醫務人員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把健康宣教貫穿于治病的全過程,實現“讓群眾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醫護人員一樣拿高薪”。

從一個地級市的自發實踐上升為國家戰略,三明醫改無疑是一場頂層與基層不斷互動的改革。2017年3月2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

步入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門診大廳,“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的標語格外引人注目。2021年3月23日,正在沙縣總醫院實地了解醫改惠民情況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

作為一場系統性、全鏈條改革,三明醫改統籌科學設計了“整治以賺錢為中心、回歸以治病為中心、建設以健康為中心”三個階段的改革頂層方案,目前正在建設以政府辦醫責任體系、醫療保障服務體系、健康管護組織體系、健康績效考核評價監督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全民健康保障體系,為全民提供基本健康保障。

今年4月13日,《三明日報》發表詹積富、劉春署名文章《建設新時代全民健康保障體系的三明實踐》,以翔實的數據總結出三明醫改的六項改革成效:“百姓得實惠,醫務人員得鼓舞,醫院收入結構得優化,基金使用效益得提升,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能得提高,醫療服務水準得提升。”

詹積富説,“管好醫院戶頭、斬斷藥品抽頭、激勵仁心筆頭、用好基金寸頭、減少病人床頭、延長健康年頭,這是三明醫改始終不變的改革脈絡。”

示範效應不斷顯現

如果説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是三明醫改的出發點,那麼主動介入群眾健康管理,讓醫改回歸健康價值,則是三明醫改的著力點和精髓所在。

2012年以來,三明醫改以生動的實踐收穫了一連串榮譽和成效,也同時印證了醫改的廣度、深度和難度。

2014年4月,三明被確定為第二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繫試點城市。2017年8月,三明被確定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級首批示範城市。

2016年7月,三明在全國率先成立醫療保障局。2018年5月,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三明醫改經驗被國家模式借鑒的一個例證。

2021年2月,三明獲批國家首個全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推廣基地。2019年11月和2021年10月,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兩次印發通知,明確進一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深化醫改,知易行難,三明這座曾經的醫改“孤島”卻從未止步,為全國深化醫改樹立了“樣板”,成為中國醫改的一面旗幟。

今年6月14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會上表示,“三明醫改經驗是在長期改革實踐中探索、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得起理論推敲和實踐檢驗。”

此前的5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江蘇省鹽城市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推廣福建三明醫改經驗”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將推廣福建三明醫改經驗作為深化醫改的重要抓手,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學習借鑒福建三明醫改經驗。”

學習三明醫改經驗,福建省內首先交出答卷。

福建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楊閩紅表示,三明醫改取得明顯成效的關鍵,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和政府主導、強化部門協同,針對“三醫”領域的矛盾問題,打出了糾治醫藥流通混亂、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創新醫保支付方式、完善醫院運作機制等改革“組合拳”。福建不斷將這些方面的成熟經驗轉化為全省政策舉措加以落實。

各地因地制宜推廣三明經驗,改革示範效應不斷顯現。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副司長薛海寧介紹,在省級層面,福建、浙江等省份已經全面推開改革,地市層面涌現出浙江湖州、江蘇鹽城、河南週口、湖南湘潭、湖北宜昌、貴州遵義等一批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的典型地市。

“目前,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都制定了學習借鑒三明經驗實施方案,並且結合實際進行落實,形成學先進、趕先進,比學趕超、互學互鑒的良好氛圍。”薛海寧説。(中國財經報記者丁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