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底,滬深港交易所及中國結算就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整體方案達成共識,預計需要6個月左右準備時間。目前,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近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指出,優化拓展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拓寬滬港通和深港通的標的範圍,抓緊把ETF納入標的。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當前,ETF納入滬深港通的條件已經具備。納入後,一方面,將進一步豐富境外投資者投資內地的渠道與産品,完善互聯互通全鏈條産品生態體系。另一方面,也將有利於形成高透明度的ETF市場,促進滬深交易所和港交所的優勢互補。從過往經驗來看,會先從藍籌類寬基ETF開始,隨後會逐步擴大ETF標的範圍。
納入ETF標的
將刺激外資持續流入
“滬深港通是中國資本市場吸引境外資本的重要通道,滬深港通的資金載體主要是股票,一直有呼聲將ETF産品納入互聯互通,這對於豐富境內外投資者資産配置有很大的幫助。”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ETF投資相對穩健,投資門檻也較低,適合資金規模大的境外資本。
ETF互聯互通呼聲已久,之前也曾進行過有益探索,滬深港ETF互通即是主要成果。
2020年10月底,深港ETF互通正式開通,兩地各有2隻互挂ETF上市交易。次年6月初,滬港ETF互通開啟,首對互挂ETF在兩地上市交易。滬深港ETF為兩地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的投資選擇,進一步優化了兩地互聯互通機制。
然而,這種ETF互挂的方式類似于跨市場聯結ETF,並不能直接購買對方市場的ETF,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互聯互通。滬深港ETF互通後,投資者通過購買本地金融機構成立的ETF來投資對方市場的單只ETF,而通過滬深港通,投資者可以直接購買對方市場名單中的股票。
“將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能夠更好地吸引北向投資者,有助於刺激外資持續流入A股市場,滿足北向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激發境外投資者借助滬深港通進入A股市場。”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境外投資者投資內地的渠道與産品豐富,也有助於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
當前,滬深港通運作平穩順暢,交易規模持續增長,北向資金保持凈流入,反映出外資對A股價值的長期看好。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5月18日,近6個月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金額為665.59億元。自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金額達1.60萬億元。其中,滬股通累計凈買入8238.93億元,深股通累計凈買入7788.28億元。
“不同於股票交易需要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有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ETF的投資標的為所有證券,通過持有ETF,可在獲得組合整體收益的同時分散個股價格波動風險。因此,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不僅適合境外投資者,對境內投資者也是一種分散投資的方式。”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ETF納入互聯互通,一方面擴大投資品種降低了投資門檻,另一方面也讓A股更好地融入全球資本市場。
藍籌類寬基ETF
受境外機構認可
ETF納入滬深港通標的對於A股市場生態優化意義重大。
“將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能夠提升A股市場ETF産品的信披品質、交易效率和監管水準,進而推動資産管理人、券商以及交易所加快國際化進程,促進A股市場的生態優化和高品質發展。”田利輝表示,同時,ETF模式相對成熟,納入互聯互通,可以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者,優化A股市場結構,提升A股市場的國際影響力。
隨著滬深港通納入ETF時間臨近,哪些類型ETF有望被納入,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目前ETF納入互聯互通具體的方案還未出爐,市場上對於納入的標的也有一些預測,如可能對相應指標設置門檻。”桂浩明如是説。
“被選為標的的ETF需要考慮其跟蹤標的指數的市場代表性。”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試點的初始階段,應該會選擇市場認可較高、影響力大的ETF,比如滬深300ETF,市場代表性強、覆蓋A股核心資産,已是境內外投資者偏愛的投資標的,此外還有上證50ETF、上證180ETF等。“這些ETF的交易量比較大,會提升市場的活躍度,隨後再逐步擴大ETF標的範圍。”
董登新也認為藍籌類寬基ETF將會先行,他説:“一些具有行業和板塊特色的ETF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和行業代表性,對於不了解的投資者來説會較為陌生,可能會帶來交易不活躍、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境外機構較為青睞A股的藍籌股,因此也會更順暢地接納藍籌ETF。”
桂浩明分析稱,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境內外的投資者認同這些ETF産品。一些境外投資機構建有自己的股票投資池配置A股資産,較為普遍的是按照MSCI等進行配置,而ETF所涵蓋的品種較多,有的是以指數為樣本,有的是以行業個股為樣本,有的港股ETF具備杠桿或反向交易屬性。需要綜合考慮投資者的配置進行産品安排。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