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股票在瘋漲過後,國資大股東表示要減持,對於這樣的股票尤其要引起股民的關注,畢竟國資股東減持與普通股東減持有很大不同,信號意義極強,國資股東通常在二級市場很少買賣股票,當他們開始減持的時候,可能意味著公司股價已經高估。
國資股東也是投資者,如果股價漲得太高了,高於內在價值太多,國資股東也一樣會減持股票,即使是貴州茅臺,如果股價被快速炒高到1萬元/股,不排除國資股東也會減持,這並不奇怪。
對於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後股價還挺高,那麼投資者就應該預期到原始股東的退出,不管是私人股東還是國資股東。公司已經上市,股東認為賣出股票比繼續持有的價值量更高,那麼減持也就是大概率事件,這與股東的性質無關,只與公司的股價和業績有關。
不過,國資股東減持更具有信號意義。通常情況下,國資股東不會輕易在二級市場買賣股票,他們比機構投資者更有耐心,並不會在意股價短期的波動,但只有一種情況除外,那就是當持股標的出現非理性地上漲或者下跌的時候。如果過度下跌,國資股東會出手增持;如果過度上漲,那麼國資股東同樣會減持部分股票。所以,國資股東在二級市場的買賣動作更具備參考意義。
當然,國資股東也分控股股東和非控股股東,真正影響到公司長期發展的還是控股股東,只要控股股東沒有大量減持股份,公司的業績和成長性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如果是非控股股東要減持股份,也是值得理解的,但是投資者也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如果這些公司股價低估,或者是仍然具備投資價值,非控股股東也不會輕易減持股份,既然選擇了減持,那麼至少説明瞭一點,即在非常了解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東眼中,公司股價已經不低,投資者對繼續持股的風險也應有所了解。
投資者可以發現,國資股東減持的股票通常是出現了非理性的價格大幅波動,在此種情況下,國資股東的出手減持可以被理解為給市場降溫的一種信號。此時,投資者就要更加冷靜地去分析一下股票的投資價值,是否存在被高估的情況。
投資者應該明白,國資在選擇減持哪家上市公司的時候,會優先選擇投資價值相對較低的公司,而非那些業績和成長性很好的企業。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如果看到國資股東減持股份,一定要認真分析一下公司業績是否仍然良好,是否仍然處於增長預期之中,如果公司業績出現增長乏力的現象,哪怕現在的業績很好,投資者也要充分警惕,必要時還是應該優先選擇大股東不減持股份的公司股票買入並持有。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