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2月5日獲悉,為了解券商投資價值研究報告(以下簡稱“投價報告”)在新股發行定價中發揮的作用,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分析師與投資顧問專業委員會基於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期間已發佈的189篇投價報告,研究分析了估值和盈利預測的偏離度,並就準確度對券商進行了打分,日前將相關數據在行業內部進行了通報。
據了解,發佈10份以上投價報告的承銷商中,海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等券商估值得分較高,中信建投證券、中信證券等券商盈利預測得分較高。得分情況不用於分類評價。總的來看,投價報告估值總體較合理,盈利預測逐步趨於理性,其中頭部承銷機構的估值和盈利預測更接近實際值。
估值較首發價格上偏效應明顯
據統計,從相對於首發價格的偏離度來看,投價報告給出的估值明顯高於首發價,偏離度分佈整體上偏,説明市場普遍存在IPO抑價現象。但較上市首日收盤價和上市1個月收盤價,投價報告的估值上偏效應大幅度減弱。特別是2021年9月18日發行承銷規則調整後,投價報告估值區間更加合理,IPO抑價率大幅減小。
盈利預測方面,除了營業收入預測偏離度較為合理外,投價報告對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的預測都較為樂觀,偏離度指標上偏效應明顯。發行承銷規則調整後,投價報告的盈利預測趨於合理。
日前,中證協制定形成了《證券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證券承銷業務規則(徵求意見稿)》,並向行業徵求意見。《承銷規則》擬明確主承銷商提供投價報告的具體要求:報告內容應至少包括盈利預測、發行人分析、發行人所在行業分析、募投項目分析、可比上市公司分析(如有)、風險提示六個部分,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是否給出估值分析結論,還對報告的提供方式、撰寫原則、內部制度、證券分析師行為等作出規定,切實提高報告獨立性、專業性、實用性,引導其發揮定價引導作用。
探索構建投價報告評價體系
為客觀地衡量不同承銷商投價報告估值和盈利預測準確度,中證協對投價報告評價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根據預測偏離度構建了打分體系,並對每一篇投價報告的準確度進行了打分。
總的來看,頭部券商的估值和盈利預測準確度相對較高。估值準確度方面,發佈10份以上投價報告的承銷商中,海通證券、中信建投和國金證券等得分較高,民生證券、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得分較低。發佈3份以上投價報告承銷商中,招商證券、華泰聯合和海通證券等得分較高,得分較低的是西部證券、東興證券和光大證券等。
盈利預測準確度方面,發佈10份以上投價報告的承銷商中,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等得分較高,國金證券和海通證券等得分較低。發佈3份以上投價報告承銷商中,招商證券、中信建投和西部證券等得分較高,得分較低的是申萬宏源、國信證券和東興證券等。
投價報告品質不斷提升
綜合來看,中證協表示,承銷商投價報告執業品質近年來呈現多個方面的積極變化。
第一,投價報告估值總體較合理,盈利預測逐步趨於理性。雖然偏離度波動較大,但投價報告估值整體偏離度較低,估值總體較為合理。對企業盈利的預測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但隨著監管層近年來不斷加強對投價報告的監督管理、發行承銷券商積極提高對投價報告的內部控制以及發行承銷規則的調整完善,盈利預測也逐步趨於理性。
第二,頭部承銷機構的估值和盈利預測更接近實際值。尤其是發行承銷規則調整後發佈10份以上投價報告的主要承銷機構,投價報告估值和盈利預測更接近實際值,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合理的估值區間,並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公司業績情況,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第三,多方面積極因素促進了投價報告品質不斷提升。2021年9月18日後,發行承銷規則的調整促進了買賣雙方均衡博弈,提升了發行定價市場化水準,投價報告的估值和盈利預測也更加客觀合理。監管層也在不斷加強對投價報告的管理,中證協在2019年10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明確科創板投資價值研究報告要求的通知》中明確了投價報告的整體要求,近年來還陸續發佈了《註冊制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承銷規範》等多項規章制度,規範提供投價報告行為;上交所和深交所也通過多種方式指導承銷商撰寫投價報告,推動了投價報告品質提升。
此外,近年來承銷機構按照監管要求,不斷加強對投價報告內部控制。一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和流程式控制制,明確投價報告撰寫、審核的合規要求;另一方面,建立隔離墻等內部制度,提升了投價報告的獨立性、審慎性和客觀性。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