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許多非常好的企業上市,相信未來有更多優秀企業能夠上市融資。對於資本市場來講,最核心的點還是要看企業成色,資本市場真正扶持的是本土有機會成長為獨角獸的企業。”近日,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在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2023“專精特新”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交流會上表示。
數據顯示,我國已培育7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年新上市企業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佔比59%,其中,科創板新上市的企業中,72%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已有13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佔A股上市企業總數的27%。
在交流會上,多家專精特新企業展現了自身的專業化與特色化優勢。北京華航唯實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韓偉傑表示,國內製造業已經開始向先進製造業邁進,智慧製造作為邁向先進製造業的重要環節,是先進製造業的主要抓手。公司首要産品是推出工業機器人離線編程軟體,現在把它稱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的CAM軟體。同時,該軟體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基本上覆蓋的是工業機器人整合應用的完整生命週期。
最早一批獲得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專注于文本智慧處理的達觀數據副總經理陳陽則表示,目前公司研發成功了曹植大模型,定位於垂直,專利,國産三大方向。這三個定位主要是結合國內的B端用戶的真實使用需求和場景。比如説在垂直領域,B端企業端更關注的是垂直領域對於業務領域知識的理解。所以目前研發的曹植大模型是面向金融端、財稅端,包括一些人員端來進行這種垂直場景落地。
在現場,多位專精特新企業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有上市計劃,瞄準的是科創板。也有企業負責人透露,銀行對專精特新上市企業平均授信額度為1億元,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高達6000萬元,北京市市級專精特新授信也超過5000萬元。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高成長性和高附加值等特點,專精特新企業一直以來都受到我國政策扶持,融資成本也較低,但前期投入大,週期長,後續市場推廣和企業做強難度大等挑戰仍然存在。
在農文旅産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看來,目前我國現階段金融支援科技創新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間接融資為主的社會融資模式與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不匹配,金融傳統規則“重資産抵押”和科技企業創新型“輕資産、智慧財産權議價”之間的矛盾。
“加快完善金融支援科技創新體系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立現代産業體系的重大舉措。只有通過金融支援才能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構建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援路徑、信貸融資支援路徑和直接融資支援路徑,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推動力,從而加快自主創新,實現産業快速升級。”袁帥表示。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