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註冊制時代來臨!
2月1日,中國證監會,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涉及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簡稱“《註冊管理辦法》”)等規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意味著,經過4年試點之後,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正式啟動。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全面實施註冊制之後,新股破發率將有所提升,主機板很大可能不再是打新的“避險區”,新股連續一字板將不復存在。
23倍市盈率的定價機制將作古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的《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全面實施註冊制後,新股定價機制進行了調整,允許主機板、科創板採取直接定價方式。
根據徵求意見稿中第十一條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證券採用直接定價方式的,發行價格對應的市盈率不得超過同行業上市公司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已經或者同時境外發行的,確定的發行價格不得超過發行人境外市場價格。
而在常規的詢價定價方式下,詢價對象增加期貨公司這一類型,明確主機板向專業機構投資者詢價的同時,應向個人、其他法人和組織詢價,與改革前做法基本一致。允許網下投資者可填報3個不同的擬申購價格,調整高價剔除機制比例,完善定價資訊披露要求。引入網下發行限售安排,允許採取搖號限售或比例限售方式,引導投資者審慎報價。同時借鑒以往大盤股發行經驗,明確發行規模100億元以上的項目,網下限售的配售對象賬戶或獲配證券數量的比例不低於70%。
新股詢價定價機制完善之後,意味著,23倍發行市盈率隱性紅線將作古。2014年1月12日,證監會發佈《關於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措施》,明確發行人確定所屬行業,並選取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佈的最近一個月靜態平均市盈率為參考依據。自此,A股IPO市場出現了23倍市盈率的隱形天花板。
然而,就是這一條新股定價的隱形紅線,讓無數投資者“打新”受益。“核準制下採取 ‘市場化詢價+23倍發行市盈率隱性紅線’的新股定價標準削弱了新股定價詢價的市場化。”華泰證券發佈的《技術週期與全球變局下的全面註冊制》報告中表示,新股定價受限情況下,潛力公司無法享受估值溢價,也形成公司上市後連續漲停的景象。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發行環節主機板結束23倍市盈率限制,新股上市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影響下,新股連續一字板將不復存在。
主機板打新神話將被終結
據澎湃新聞根據Wind數據統計,2022年A股市場新掛牌上市公司共計428家(按照上市日期口徑計),其中121家企業在上市首日破發。值得注意的是,121家企業,均在註冊制下的科創板、創業板及北交所板塊上市。上述板塊共計357家企業上市,澎湃新聞記者粗算之下,註冊制下企業上市首日破發率達33.9%。
也就是説,每上市3隻新股,就有一隻新股上市首日破發。
而2022年度,共有71家企業在主機板上市,卻無任何一家企業在上市首日破發。主機板上市首日破發率為0的情況下,毫無疑問成為投資打新最為安全的“避險區”。
但是在註冊制全面實施大背景之下,“避險區”將不復存在。粵開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李興認為,新股發行市場化水準逐步提升,未來破發率或將繼續上行。“未來新股投資需要更強的定價能力,尤其是詢價新規公佈後,進一步加強了新股定價市場化,建議投資者優先關注基本面較強、競爭壁壘較高的優質新股。”
華泰證券表示,過去核準制下對投資者沒有過高門檻,個人投資者成為市場主要參與者。註冊制下更依賴市場對公司的判斷,向成熟的長線機構投資者靠攏,深入挖掘公司價值,並通過設置合理的投資者門檻,允許部分有資本實力或擁有專業經驗的合格中小投資者進入市場,共用高風險帶來的高投資收益。
證監會也向投資者發出提醒,主機板改革後,發行上市條件更加包容,發行定價和交易制度也有變化,希望大家充分了解這些制度變化和風險點,審慎作出投資決策。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