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系列資本整合、業務梳理方案出爐,中糧集團打造“國際糧油貿易的龍頭企業”的步伐正在加快。
10月23日晚間,中糧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之一——中糧生化發佈停牌公告,公司擬籌劃重大事項,將在10個交易日內披露相關事項,或轉入重大資産重組交易。稍早時候,集團旗下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糧油控股披露,擬以85.79億港元的價格,向集團全資子公司中糧生化投資出讓生物燃料及生化業務。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糧油控股此次剝離的生物燃料及生化業務,與其主業並不一致,亦不符合中糧集團內部設定的“專業化”平臺戰略。考慮到在新一輪資本整合和業務重組中,中糧集團正由“全面出擊”到“聚焦主業”轉變,上述剝離的資産或將注入業務更加類似的平臺之中。
不難看出,在謀求成為“高效執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國家隊”戰略的指引下,上述業務調整只是中糧集團推動産業集聚和轉型升級的開始。後續,隨著改革不斷推進,中糧集團旗下上市平臺或將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從而激發發展活力。
中糧生化大概率接手
儘管此次中國糧油控股剝離資産的受讓方是中糧生化投資,但考慮到該業務與中糧生化主業的協同性,後續很有可能劃入中糧生化“版圖”。
資料顯示,上述被剝離的生物燃料及生化業務主要包括玉米燃料乙醇、玉米澱粉、玉米甜味劑和味精等産品的生産和銷售。該業務與中國糧油控股“致力於成為中國領銜的糧油食品及品牌消費品企業”的目標並不相符,轉讓後可將資金用於油籽、大米、小麥等加工業務。
對於停牌的中糧生化來説,生物燃料及生化業務則是相得益彰。一直以來,中糧生化就被視為中糧集團內部的燃料乙醇業務平臺,公司目前擁有燃料乙醇産能51萬噸/年,産能居全國前三,近兩年産能利用率均超過90%。
有券商研究報告曾測算,中糧生化和中國糧油控股此次剝離業務在燃料乙醇市場上的合計份額超過40%。如果將該剝離業務,加上中糧集團自持的部分相關資産一同注入中糧生化,將進一步提升中糧生化在這一細分市場的領導地位。
集團整合動作頻頻
回看2016年至今的種種動作,不難發現中糧集團對旗下業務平臺的梳理已著墨頗多。
例如,今年5月,中糧集團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國食品宣佈,將其持有的“福臨門”品牌出售給中國糧油控股,轉讓價格為10.5億元。根據業務分配,中國食品致力於在飲料業務上提升專業水準,“福臨門”的糧油業務與之並不契合,反而與擅長糧油業務的中國糧油控股,更容易形成協同效應,並減少中國糧油控股和中國食品之間的關聯交易。
10月16日,中國食品宣佈向控股股東中糧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國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出售所持有的全部酒品類業務及其他非飲料業務,總交易價值約為50.69億港元。交易完成後,中國食品將成為中糧集團旗下唯一的專業化飲料業務平臺。
今年8月份,中糧集團旗下電商平臺——中糧我買網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通過上市募資,投資海外渠道商並加強公司基礎設施建設。
“專業化”的國際糧油龍頭
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試點企業,中糧集團自2016年以來不斷加快改革步伐。圍繞主業,中糧明確提出“一個主體”的定位,發揮“三個平臺”的作用。“一個主體”是指中糧要成為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戰略執行主體。“三個平臺”是指中糧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平臺作用,將自身的主業做強、做優、做大;發揮融資平臺作用,運用金融杠桿帶動行業發展;發揮糧油行業整合平臺作用。
對此,中糧集團將原來分散于不同板塊不同上市公司的資産與管理職能,按18家專業化公司重新設計。在重組18家專業化公司實現管理一體化的基礎上,中糧集團通過全力推進資産一體化,把分散于不同上市公司和企業的資源資産,按照核心産品線,重組、整合進各個專業化公司。基於上述戰略,“十三五”期間,中糧將致力打造2至3個營收超1000億元規模、4至5個營收超500億元規模的專業化公司,而這些都將出自18個專業化公司。
不僅如此,中糧集團還在混改領域快速推進。到2018年,其爭取18家專業化公司全部混改,真正實現引入戰略投資,優化企業治理,建立行業領導地位,實現上市發展。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