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這輪豬肉漲價的原因很簡單:豬肉少了。豬肉為什麼減少?綜合分析,三大因素疊加影響:一是生豬生産自身的週期性波動。2018年上半年生豬價格太低,讓農民不願養豬;二是2018年8月以來,非洲豬瘟疫情在我國出現並一度快速蔓延,讓農民不敢養豬;三是一些地方進行環境污染治理,片面擴大限養禁養區,拆除了一些豬場,讓農民不能養豬。三重因素疊加,所造成的豬肉減産幅度前所未有。
不過,豬肉與其他肉類有替代效應。相對牛羊肉,雞肉對豬肉的替代性要大得多。豬肉價格上漲以來,雞肉消費數量明顯增加。但雞肉價格上漲幅度並不是很高,因為肉雞企業競爭比較激烈。
雞肉對豬肉的替代,將會持續下去,這是件好事。同豬肉比起來,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少,品質更好,並且飼料效率高,生産成本更低,因而消費價格更低。事實上,過去30多年來,在我國肉類消費中,豬肉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從高於90%下降到62%,將來很可能會繼續降低。我國禽肉消費佔肉類生産的比重,從上世紀80年代初不到10%,上升到現在的22%,將來還會持續上升。
加快恢復生豬生産是保供穩價的最重要途徑。今後一段時間,只要把非洲豬瘟控制好了,各項扶持政策落實了,養殖戶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漲上去的價格終究還是要回落下來。只是,此後的養豬業,將不再是原來的模樣。新建的養豬場,環保要求會更嚴格。因此,未來養豬業的結構,必將發生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規模結構變化。簡單説,規模太大或太小都不行。小規模農戶環保難以達標,將加快退出;而單體萬頭豬場或更大的豬場,豬糞處理會很困難。養豬必然要解決好污染問題。無論用什麼樣的糞污處理技術,豬糞的最終出路,只能是回到田裏去。從技術、環保和疫病控制角度看,大企業的養豬總量會更多;但是,這些企業中,單個養殖場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單場500頭至2000頭的存欄量,可能是比較適宜的規模。
二是區域結構變化。今後會有更多豬場建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因為要把豬糞處理成有機肥,成本比較高,普通的大田作物使用不起。而丘陵山區各種特色種植業,包括茶園、果園等,每畝産值通常在萬元以上。這些種植業願意用有機肥,也用得起有機肥。因此,農牧結合的區域養殖結構是未來方向之一。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柯炳生係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