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創始人劉永好帶來了《關於構建産業扶貧“新生態”的提案》。
劉永好表示,脫貧攻堅,重點在三農。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讓現代化農業發展起來。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階段,越往後難度越大。現在亟需脫貧的對象,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這些地區的致貧原因很複雜,單單依靠傳統輸血式扶貧、單純發展一兩個增收的産業項目,可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問題,而是需要立體化、全方位的一整套幫扶方案或體系。
為此,劉永好建議:一是國家還有各級政府能夠因地制宜地進一步細化和完善針對産業扶貧的土地、財政、金融、稅收等支援政策,鼓勵和支援有三農産業經驗的龍頭企業參與到産業扶貧中去。産業扶貧企業把好的産業、資本、人才、科技等資源投入到貧困地區,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讓貧困地區真正實現産業的發展和興旺。以新希望集團在四川儀隴的扶貧實踐為例,通過生豬代養模式,貧困戶用政府提供的貼息貸款入股養豬合作社,2017年每人平均分紅3400多元,同時其還可在豬場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通過“企業投入+政府支援”,讓貧困人口實現了“造血”式脫貧。
二是建議國家出臺針對性強的支援舉措,鼓勵和引導以“扶智”為抓手,集合社會力量,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著力為貧困地區培育一批脫貧致富的本土“新生代”。首先,引導社會各界在扶貧中更多地關注貧困地區新型農民和農技員的培養。在産業扶貧中引導相關企業依靠自身産業優勢,幫助貧困地區深入開展技能培訓和就業教育,培養新型現代農民和新型農場主。同時,通過這些新型農場主來帶動、幫助更多的貧困人民,不但讓貧困人口扶起來,更能走得遠。
三是建議加強對扶貧優秀企業的宣傳和表彰,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扶貧的積極性,激發企業家對扶貧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産業扶貧的良好社會氛圍。比如,對通過産業扶貧來幫助貧困地區發展做出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表彰;由企業資助建設的學校、醫院、道路等基礎設施,可以給予企業冠名權,以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提高其自覺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又如,國家及各地政府對企業扶貧工作及時地進行總結和表彰,推廣好的經驗做法和典型事跡,並進行相關宣傳,營造企業關注扶貧、支援扶貧、參與扶貧的濃厚氛圍。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