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涼山8月4日電 題:劉永好:將一如既往倡導民營企業參與扶貧事業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岳依桐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川商總會會長、中國光彩事業發起人之一劉永好4日在四川涼山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倡導廣大民營企業參與深度貧困地區扶貧事業,在國家提出的精準扶貧新理念中有所擔當。
“中國光彩事業涼山行”活動正在涼山舉辦,劉永好作為中國光彩事業的最初倡議者之一和民營企業家代表出席活動,並在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劉永好回憶,1993年,他第一次坐火車經過涼山去昆明,短暫的停留中卻留下深刻的印象——“白天小豬滿山跑、晚上人畜共一室”。他想到,是否可以利用産業優勢,在涼山建一個飼料廠,既幫助當地民眾改善生産與生活條件,又能開闢新的市場。“這也是當時我對扶貧兼投資的最初設想。”劉永好説。
於是,在參加1994年4月全國工商聯七屆二次常委會期間,劉永好將想法向全國工商聯彙報,得到了認同與支援。同年4月23日,他與參加會議的9位民營企業家,正式發出了《讓我們投身到扶貧的光彩事業中來》的倡議書,號召民營企業家到老少邊窮地區興辦項目、開發資源,為縮小地區差異、促進共同富裕作貢獻。
1994年7月,劉永好所在的希望集團投資1500萬元人民幣,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興建希望飼料公司,這也是中國光彩事業倡議後成立的第一家工廠。截至目前,該廠為山村農戶帶來了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及從養殖到市場全方位的幫扶,每年帶動逾2.6萬農戶增收超過2億元人民幣。
23年後,劉永好與百餘位民營企業家代表一起,跟隨中國光彩事業,再次回到涼山。他認為,在國家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新理念後,作為民營企業家代表,更應該有所擔當、義利兼顧,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
劉永好説,民營企業家有義務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目前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他以涼山為例指出,目前新希望集團在涼山,已從簡單的投資、助學扶貧,向産業扶貧的方向深入。
劉永好介紹,新希望集團去年在涼山州喜德縣實施的首個集約化養殖項目,現已成功試點。在優化喜德模式的基礎上,集團正在昭覺縣建設一個新的5000頭生豬養殖基地項目,採取的是1+1+1+1+N(政府+扶貧單位+龍頭企業+村集體+N個貧困戶)模式。他説:“建成實施後,不僅可以帶動全村脫貧,還可以為村集體帶來收入,從而實現精準脫貧和集體經濟增收的雙贏。”
今年,為支援“中國光彩事業涼山行”活動,新希望集團與涼山州政府簽訂《涼山州産業精準扶貧60萬頭高效生豬養殖項目戰略合作協議》,以總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産業投資,帶動超過5000個貧困戶精準並持續脫貧;增加13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改良土壤14萬畝以上;培養新型養殖人才1000人以上。
劉永好表示,扶貧是世界性課題,他將一如既往地倡導廣大民營企業參與深度貧困地區的扶貧事業。(完)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