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如何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在保持經濟穩中求進的同時,如何推動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經濟全球化,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期待。《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記者: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在過去一年裏繼續保持穩中求進的態勢,從“降速”階段逐步過渡到“提質”階段,請問您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鄭永年:我對中國經濟是比較看好的。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再過渡到發達經濟體的低速增長,這是符合規律的自然下行。中國通過政府和市場“兩隻手”保持了經濟增速的平穩下行,這在經濟學上非常了不起。中國將2017年經濟增長目標設為6.5%左右,還是比較謹慎的。因為當前世界經濟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逆全球化趨勢必然會産生影響。而中國正在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從杭州G20峰會到達沃斯論壇,中國已經開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比如,“一帶一路”建設、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都是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措施和表現。
記者:您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請問您如何評價現階段中國經濟轉型和改革進程,您認為中國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之路應該向何處去?
鄭永年:2008年以後,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問題就顯得較為突出,美國、歐洲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內部均存在不平衡問題,所以各主要經濟體都在調整內部經濟結構。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內部經濟結構調整最快。2008年以後,各主要經濟體出口一直受到影響,中國大部分的經濟增長來自於內需,並且直至今日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一直是最大的。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是最迅速、也是最為有效的。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調結構、去産能,最令人擔憂的是就業問題,但目前來看就業情況還不錯。在經歷了1997年和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在運用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調節經濟方面愈加得心應手。不過,中國也應該認識到,目前經濟結構性改革中內需和外貿的結構雖然在變好,但有些地方還是失衡的,比如高端製造業和低端製造業的失衡,金融、房地産、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失衡,這些都是在今後經濟結構調整中需要重點關注的。
記者:最近有媒體報道中國在智利的邀請下,有望參加即將舉行的TPP成員國會議,並認為中國應該扛起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大旗。您認為中國是否應該加入TPP,還是力推RCEP?
鄭永年:我認為中國應當接過自由貿易的大旗。西方對自由貿易熱度下降,中國可以直接接過來,但並不是説全盤接收。中國還是應在考慮本國利益的同時,充分照顧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現在發展中國家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很大,但發言權卻很小,這非常不合理。同時,中國接受這套體系然後加以改革要比自己另起爐灶成本小得多。對於中國是否應該加入TPP,我認為中國需要慎重,應充分考慮其非經濟因素。因為TPP最初就具有排他性,政治成分多於經濟考量。TPP中很多條款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相比之下,RCEP則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更符合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經濟日報駐新加坡記者 劉 威)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