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梅州11月19日訊(記者張建軍 通訊員溫景添) 今天(11月19日),廣東梅州興寧市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産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測産現場傳來好消息,袁隆平選育的超級稻新組合晚造實割畝産705.68kg(幹谷),該超級稻早造畝産832.1kg,年畝産達1537.78公斤,打破雙季稻産量世界紀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産三千斤技術綠色高效模式攻關”獲得全面成功。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為組長的測産驗收組,為袁隆平團隊主持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産三千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産驗收。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也親臨測産現場。
該項目採取“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技術+缽苗機插秧+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技術,該技術攻關模式核心是:選用超級稻,播種線精量播種,“超級稻壯秧劑”大棚溫室缽體培育壯秧,缽苗插秧機移栽,基肥深施“超級稻專用肥”70公斤/畝、返青分蘗期追施“超級稻專用肥”40公斤/畝,破口抽穗期噴施“超級稻米質改良劑”200克/畝,好氣灌溉,全程機械化,綠色統防統治病蟲害。示範基地應用該技術攻關模式140畝,超級稻在田間表現生長平衡,穗大粒多,抗倒伏,結實率高,籽粒飽滿。
測産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攻關模式是一項良種、良法和良機相結合的新型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超高産高效模式,能促進水稻大幅度增産增效增收,該技術攻關模式的應用對於提高目前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水準和促進超級稻超高産、高品質和高效益具有顯著的效果,具有推廣應用前景。
該項目自去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位,興寧市農業局負責實施,比計劃提前1年達到雙季超級稻年畝産三千斤的攻關目標,創造水稻年畝産量最高的世界紀錄。
自啟動以來,該項目採用的品種産量連創佳績。去年年畝産達1463.6kg。今年晚造災害天氣頻發,尤其是受22號颱風“海馬”影響,該新品種以強抗倒伏能力、高産等優點,仍取得晚造畝産705.68kg、年畝産1537.78kg的佳績,再創新高。
據了解,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項目所在地興寧市地處廣東省梅州市最大的“米袋子”——綿延300平方公里的大糧倉“寧江盆地”。興寧市是全國29個産糧大縣之一、國家級和省級糧食高産創建示範縣,糧食生産基礎好,綜合生産能力強,開展糧食高産創建和增産模式攻關成效顯著,産業帶動能力強,為超級稻年畝産三千斤技術模式攻關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良好條件。此次在梅州的成功不僅有著先決條件,更有著重要意義,也為其他山區地級市起了榜樣和示範作用。
梅州是農業大市,森林覆蓋率高達74.8%,居廣東省第二位,是粵東北地區重要的飲用水源涵養地。優良的光、溫、水、氣、土壤等資源,使梅州發展成為廣東省乃至華南區重要的農副産品産供區。更重要的是梅州處在富硒土壤帶上,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區域,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52.3%,硒平均含量達0.7mg/kg土,比國家富硒標準高出75%。同時,梅州全市8個縣(市、區)中,有4個是“中國長壽之鄉”,而蕉嶺縣更是世界第7個、中國第4個、廣東省唯一的“世界長壽鄉”。梅州富硒、長壽資源疊加,讓梅州成為發展功能農業、高端農副産品的重要基地。此次超級稻首創世界畝産記錄,成為梅州培育開發“富硒大米”的新“引擎”。
作為廣東省乃至華南區重要的“後方糧倉”,省委省政府,及梅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梅州的糧食生産工作。全市擁有3個廣東省産糧大縣,每年生産以水稻為主的糧食120萬噸以上,居全省前三。為優化糧食結構、提升糧食産能,梅州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在良種方面,大力推廣超級稻為主的優質雜交稻,今年雜交稻播種面積達 239.4 萬畝,佔水稻種植面積的92%,在全省最大。其中超級稻和省主導品種種植面積達218 萬畝,是全省超級稻推廣種植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之一。在良法方面,積極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強源活庫優米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綠色高産高效技術,各縣(市、區)紮實開展糧食高産創建活動。同時,堅持開展優新品種的試驗示範工作,在市農科院及五華、興寧、梅縣、蕉嶺等縣(市、區)常年建立試驗展示區域(基地),每年展示水稻新品20多個,近4年來篩選推廣水稻優新品種32個,為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影響下,梅州發展成為廣東省乃至華南區其他同類地級市中糧食生産的“標兵”,梅州的“良種”生産一直以穩産、高産、優質為關鍵要素,當地農民也熟練掌握了高産的“良法”技術。
針對糧食生産分散、規模小、品牌不響、競爭力不強等現狀,梅州市農業部門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組建梅州市客都稻米協會,提升糧食産業組織化水準,打造全省重要的優質糧食生産基地和加工供應中心,“稻米協會+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普通農戶”六位一體的新型經營體系逐步構建完善,至目前客都稻米協會會員單位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1家,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4家。以農機合作社為抓手,大力發展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推進水稻生産機械化,為水稻生産提供機耕機插機收、大棚育秧以及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服務,今年預計水稻機收率77.6%,水稻綜合機械化水準達65%以上。依託富硒土壤和長壽鄉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化戰略,打造富硒米、長壽米,13個大米産品獲得省名牌産品,其中梅州市稻豐實業有限公司生産的“客家絲苗米”榮獲廣東首屆“十大名牌”系列農産品“廣東名米”稱號,梅州市金穗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産的香米(晚秈米)獲得廣東省第二屆“十大名牌”系列農産品“廣東名米”稱號(公示);5家企業5個産品獲得無公害農産品認證,有3家企業3個産品獲綠色食品認證,有8家企業大米生産取得有機大米認證;有24家大米加工企業取得QS認證。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