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和諧生態 自然精靈——珍稀野生動植物攝影作品暨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查沒實物巡迴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這次巡迴展展示了我國100余種生活在野生環境下瀕危、珍稀的野生動植物種,吸引了無數市民的目光。
1956年6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秉志、錢崇樹、楊惟義、秦仁昌、陳煥鏞等科學家聯合提交的關於設立自然保護區的提案,自此,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正式起步。根據國務院的要求,當時的林業部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對象、劃定辦法和劃定地區,並首批設立了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雲南省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如今,60年過去了,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情況怎樣呢?
自然保護區體系形成
“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形成了佈局合理、類型齊全、層次豐富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建立了完善的保護管理與執法體系。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最重要的載體。”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陳鳳學對《經濟日報》記者説。
不妨先看一組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為2729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佔陸地國土面積14.84%。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為428個,總面積96.52萬平方公里。中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居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林業部門管理的自然保護區達2228處,總面積1.24億公頃,約佔我國國土面積的13%,均佔全國自然保護區個數和面積80%以上;林業部門管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345處,佔總數80%以上。此外,國家林業局還建立了各類自然保護小區5萬多處,總面積150多萬公頃。全國有3500多萬公頃天然林和約2000萬公頃天然濕地和相當數量的荒漠植被被劃建為自然保護區。90.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類、65%的高等植物群落,30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和13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得到保護。
目前,我國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大江大河源頭生態系統、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橫斷山區等地區的天然林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以保護保育。以長江流域為例,整個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達144個,長江上游溫帶森林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野生動物是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大批重點保護和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棲息地得到恢復、擴展,種群得到恢復壯大。野外朱鹮數量由最初7隻增加到1500余只。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亞洲象數量已由最初170頭增加到230余頭。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海南長臂猿,由1984年2群9隻擴大到目前的3群25隻。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黔金絲猴,由80年代初的300余只增長到750余只。廣西建立弄崗等自然保護區後,白頭葉猴數量由2003年的598隻增長到目前的937隻。全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數量已達67處,總面積達到336萬公頃。66.8%的野生大熊貓和53.8%的大熊貓棲息地納入了自然保護區網路,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大熊貓個體數量增加到1246隻。
“大熊貓、朱鹮、揚子鱷、蘇鐵等一大批瀕危珍稀物種正逐步擺脫滅絕的風險,顯現穩中有升的良好勢頭,棲息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據陳鳳學透露,我國林業系統已有2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網路”,34處自然保護區加入國際重要濕地,18處自然保護區成為世界自然遺産地的組成部分,還有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了“東亞—澳大利亞西亞涉禽遷徙網路”、“東北亞鶴類保護網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批綠色保護地名錄。
野生物種棲息地破碎化
雖然成就卓著,但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形勢仍很嚴峻。“根據全國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結果,我國87.7%的野生動物種群因棲息地縮減、割裂、品質下降、人為活動干擾等原因,生存空間不斷受擠壓,不少瀕危物種的棲息地、鳥類集群活動區域及遷飛通道面臨著土地開發、農業開墾、環境污染等威脅,前景堪憂,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中國大熊貓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希武説。
由於棲息地成為“生態孤島”,野生動物在被分割為互不相連的保護區內,形成一個個孤立的小種群,遷移、繁衍、基因交換受到制約。以大熊貓為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因棲息地受工程建設和人為活動割裂,全國野外大熊貓形成多個相互隔離的種群,部分小種群由於基因交流受阻而滅絕。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大熊貓棲息地內,有水電站319個、礦山479處、景區25個、道路總里程1339公里、高壓輸電線268.7公里、常住人口50人以上的居住區984個。雖然全國野生大熊貓按山系劃分為六大種群,但棲息地被隔離成33個板塊,相應地形成33個局域種群。
“珍稀物種保護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的破碎化。對14個物種的分析評估表明,34.69%的物種受到棲息地被干擾、破壞、被分割、退化等威脅,明顯高於這些野生動物的食源干擾、水源干擾、人為直接干擾和大型建設干擾等威脅因素。很多野生動物無法在農業生産區域內生存,作為野生動植物最後避難所的自然保護區,仍受人類活動侵擾。”張希武強烈呼籲加強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我國大量物種處於稀有或瀕危狀況。有44%的野生動物種群呈下降趨勢,高等野生植物種群有15%至20%處於瀕危狀態,高於世界平均值。”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總工程師嚴旬説。他向記者透露:我國現有2140種野生動植物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我國現有的脊椎動物中有900多種生存受到威脅,高等植物中有3700多種生存受到威脅。
《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加緊修訂
導致我國大量物種瀕危高於世界平均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瀕危物種種類多、分佈範圍廣,且大多處於偏遠落後地區。“最理想的辦法是將居民全部從野生動物棲息地遷出,但僅現有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就高達147萬平方公里,依賴移民搬遷顯然不現實。”張希武説。
有鋻於此,野生動植物日常保護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然而,基層力量薄弱,技術手段落後,投入嚴重不足。目前,我國許多地市到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內沒有設立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機構,基層保護機構和管護隊伍人力嚴重不足,招不來、留不住專業技術人才,自然保護管理水準與承擔的繁重任務很不相稱。
另一短板則是立法滯後。“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發佈于1988年,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與變化。”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副司長王維勝説。具體表現為:對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強制保護力度不夠;對部分破壞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行為,缺乏懲處規定或懲處力度不夠;中央地方事權劃分不明確;不少物種已下降到瀕危程度,卻還未能及時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範圍。
張希武表示,《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加緊修訂,《野生動物保護“十三五”規劃和重點建設工程規劃》也處於加緊編制過程中。按中央部署,國家林業局將整合設立一批野生動物類型國家公園,去年已開展大熊貓、亞洲象、東北虎豹、藏羚羊4個重點物種的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國家林業局已會同國家發改委,在全國9個試點省份開展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目前,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已通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批准。
世界自然基金會最近發佈的《2014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僅在過去40年間,全球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物種滅絕速度已超過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對生物多樣性威脅最大的是工業化和資源開發導致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作為野生動植物的最後避難所,自然保護區在工業化大潮中堅持著。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