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模式”促孵化科技成果
- 發佈時間:2015-11-10 13:1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西安11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地處西北腹地的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西光所”),經過近些年的改革,已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累計實現産值12億元(人民幣,下同),吸引社會投資7億元,納稅7000萬元,帶動社會就業3500余人。該所與西安高新管委會、陜西省科技廳、陜西省發改委及社會資本共同發起的西科天使基金已完成50個項目近1.2億元投資,協助8個項目公司完成A輪融資。
在中國,科研成果轉化實為“老大難”。據統計,中國近年來科研經費投入每年增長約20%,成果轉化率45%、産業化率5%、經濟貢獻比例29%,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
當前中國正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西光所的成功經驗將推及其他科研機構。作為“先行者”,西光所的改革仍是“進行時”。中新社記者10日來此採訪,探索其改革“下一步”。
短短幾年,西光所已孵化出70多家高科技企業,到2017年孵化出100家企業的目標指日可待。
為什麼選擇一批中小企業?西光所所長趙衛以德國為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中小企業支撐著該國的經濟體系。“‘小巨人企業’不可替代,在孵化過程中我們不先求企業‘做大’,而是強調企業的技術特色、技術創新、技術競爭力,小企業組建起來也是‘看不見的肌肉’。”
中科創星孵化器的首席科技官米磊強調這裡注重“硬科技”。相對於國內的“網際網路熱”,該所選擇做擅長的光子製造、光子資訊和生物光子等領域。
在西光所已孵化的企業裏,可以見到全球首個可測血管深度的投影式紅外血管顯像儀,2014年銷售額逾700萬元;全球首款基於Eink電子紙技術的環境光反射式電腦螢幕,受到美、英、日等國外用戶追捧;還有基於全球最好超低相位噪音技術和音頻解碼技術的國産HIFI晶振晶片等科技産品。
這些企業的創辦者告訴記者,能夠在這裡陸續推出産品,既是背倚西光所本身在光電資訊領域的高水準研究,也是該所恪守“參股不控股”、“孵化企業不辦企業”等準則,給予企業充足的發展空間。
米磊將其形容為“熱帶雨林模式”——不同於砍除雜草的“農田”,這裡強調雨水、土壤、空氣、生物的多樣性,為科技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允許失敗。
然而,研究所參股不控股、把研發出的科技成果投入到企業進行轉化,引起國有無形資産保值的擔憂。趙衛認為,在科研成果轉化領域,技術價值取決於市場價值,“要按照市場規律重新定義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技術是有時效性的,要把科研成果快速轉化到市場上,才能實現國有資産的增值。”
記者注意到,西光所在一些已孵化的企業減持股份甚至退出。當首個改革“試驗品”西安炬光科技公司成長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高功率半導體鐳射器研發和生産公司,西光所的參股比例從38%下降到不到11%。
“我們不希望研究所永遠躺在一兩個企業那裏取得高額回報。”趙衛解釋道。2014年,該所轉讓股份收回4900多萬元,用於反哺科研及孵化新企業。這項收入也為當地稅收作出貢獻。
事實上,國有股份管理或已成為西光所當前面臨的“攔路石”。趙衛告訴中新社記者,因為登記、管理、審批、認證流程過於繁瑣,致使一些創業團隊無法順利走向資本市場。“國有股份成為‘燙手山芋’,其他股東希望我們在上市前趕緊退出,這對我們是個損失。”他説,市場瞬息變化,漫長的審批週期也已切實影響到股份回收進度。
令他們振奮的是,中國官方近來出臺的一系列促進科技創業的政策,肯定了西光所以往做法,也預示著科技成果轉化之路將越走越寬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