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少賽事總虧錢
- 發佈時間:2015-11-05 03:29:58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這幾年,國內的世界級大賽越來越多了,關注度越來越高,市民百姓能夠在家門口欣賞到世界級水準的表演,但也存在不少比賽入不敷出的情況。究其因,我想主要我們缺乏了幾點很重要的內容。
一是缺乏智慧財産權。2002年上海第一次舉辦網球大師杯時,申辦費就要760萬美元。類似這樣的國際級比賽,可以説,其明星雲集與高水準,都是建立在高昂的智慧財産權費用上的,這些比賽的産權並不歸中國所有,這也使許多比賽還未舉辦便背上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二是缺乏品牌意識。每年一度的上海馬拉松,是上海本土打造的重點賽事。可這類比賽,也不能認為只要連續舉辦了多少次,品牌就能自然而成。品牌的建立需要兩個層面的整合,外在形象、內在文化。比如奧運會,外在形象有五環標誌,內在對運動有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格言,奧運精神“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這些外在與內在的核心相結合,共同成就奧林匹克的成功。
三是缺乏專業的推廣與行銷。沒有真正品牌的體育比賽,很難談得上真正的行銷,大街小巷挂滿廣告,只是屬於初級階段。比如在奧運會比賽現場,幾乎看不到巨大的廣告牌,因為奧運早走向品牌行銷階段,開始在國際上推廣自己的文化了。縱覽全世界目前所有成功的大賽,其規律莫不如此,而我們自己的賽事,還遠未到這一層面。
這些,是目前大型比賽大多賠本賺吆喝的問題癥結所在。再往深處追究,便是我國還缺乏賽事的專業運作機構,缺乏專業體育賽事運作人才。當然,近些年我國也出現了一些專業體育賽事運作公司,但不得不承認,還是停留在低水準的“引進來”模式,其根本原因,便是我國體育大賽的主辦,還沒有真正進入“市場辦賽”階段。
“政府主導、企業支援、市場運作”是我國當前普遍採用的一個成功經驗,但隨著經濟社會向縱深發展,一些問題也會隨之而來。政府想的是“經濟搭臺、體育唱戲”,但由於一些機制問題,專業人才不固定; 有些比賽,臨時策劃,贊助企業也是臨時加入,難免手忙腳亂。
這就涉及到如何引導企業正確參與體育賽事的問題了。體育屬於社會學範疇,體育賽事行銷是事件性行銷,與企業的産品行銷、工業行銷並不一樣,所以當下不少企業投身其中比較盲目,踩準了爆點興高采烈,沒踩準捶胸頓足,轉身而去,貽害了俱樂部或大賽的未來。這也需要賽事管理者與組織者,將比賽與企業形象、潛在市場融合在一起,進行更精準的推廣行銷。
英國的溫布爾登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這座倫敦西南部的小鎮,自1877年開始舉辦網球賽事,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聞名世界的四大網球公開賽之一。比賽每年帶來數百萬美元的門票收入,30萬人以上現場觀眾,收看電視轉播人次5億以上,小鎮則圍繞每年一週多的比賽時間,主辦一系列網球文化活動,由此成為全世界許多網球迷心目中的網球聖地。溫布爾登深刻詮釋了比賽不在乎多,在乎于精的道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