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學農的學生將來幹農業愛農業

  • 發佈時間:2014-12-03 03:31: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胡立剛

  作為上海唯一一所為農特色的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雖然背靠上海都市農業這棵大樹,但隨著涉農專業比例不斷攀升,如何為都市“尚農”人開啟學農愛農、學農務農,在農業行業幹得好、能發展的別樣人生,成為學校的重要辦學理念。

  2010年,借鑒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開始探索校企合作“雙主體”都市農業實用人才培養模式,引起社會各方關注,三年之後,首批校企合作班的學生畢業離校,該模式結出了怎樣的果,下一步將去向何方?記者近日來到學校,尋找答案。

  學生畢業好就業,成為農業企業技術人才

  “接到上農入學通知書的時候,我就想三年之後可能還要回家鄉湖南益陽,找什麼工作就幹什麼,沒想到畢業之後我能留在上海,在亞洲最大的食用菌工廠上班。”在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了3個月班的鄭滔話語裏透著慶倖,“剛入學,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五四有限公司就來招聘準員工,我幸運地進了‘五四’班,和其他同學不一樣,我的三年大學生活一半在校園一半在五四公司,畢業後順理成章就到公司上班了。”

  除了5人因出國、專升本等原因沒去成五四公司外,另外的14名同班同學都和鄭滔一樣進入了公司下屬的各個部門,而且,這批園藝專業職高畢業生根據各自的特長被安排到各類崗位。

  “五四”班是上農探索“雙主體”培養模式成立的第一個班,20個學生由學院和五四公司聯合培養,在三年大學生活期間,學生除了在學校上課,就是在公司基地實習,實習的時間和在學校的時間各一半,而且學生每年享受到公司支付的實習津貼,津貼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逐年提高。

  鄭滔告訴記者:“第一年每個月400元津貼,第二年800元,第三年1500元,我們進大學的同時就成了準員工,公司派老師為我們開的課又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用性,這個待遇讓我那些高中畢業後上了大學的同學都羨慕死了。”

  事實上,國內其他很多大學不同專業的學生也一樣羨慕上農的學生,因為在上農,除了園藝技術專業“五四”班,還在動物醫學等4個農業專業和生物技術及應用等2個非農專業中舉辦了9個特色鮮明的改革試點班。

  “這樣的班對跨界人才的培養非常有吸引力,我們公司得知這個培養模式後,很快跟學院簽約組建了‘農信班’,為企業培養既懂農業又懂資訊化技術的複合型人才。”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總監金陽説,“自去年12人的農信班開辦之後,今年又開了14人的班,我們公司專門派老師講授《農業資訊化》、《農業物聯網》這兩門課。”

  不僅影響學生,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一個涉農類職業院校,因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吸引了上農信這類在行業內領軍企業的參與,無形中為提升學校影響力注入了新的元素。更重要的是,“雙主體”培養模式不僅改變了學生的人生道路,同樣改變了學校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分管教學的副院長謝錦平教授告訴記者,學院實施的“雙主體”培養模式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學生有兩種身份,即企業“準員工”和學院學生,學習期間享受企業提供的“準員工”工資和福利待遇,畢業後即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企業有歸屬感,為“下得去、留得住”奠定了基礎;二是人才培養過程做到“五個共同”,即:校企共同制定符合企業要求的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多輪工學交替培養人才、共同評價和監控教學品質、共同負責頂崗實習和就業,這樣的培養確保了培養的人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為學生畢業後“用得上、幹得好”提供了保障。但是,“雙主體”培養模式對學校對教師都提出了務實、跟上技術潮流的要求。

  以“五四”班為例,要構建以園藝植物生産、産品經營、服務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專業課程必須涵蓋産前、産中和産後,從而教材也不得不由校企合作編寫,同時,多輪工學交替的安排,必須有利於學生多次經歷農業生産週期、多個工作崗位等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經過上述過程的培養之後,企業基於對學生的能力特長的了解,對每個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安排便有了基本的構想,而學生通過實習認識到真實的自己之後,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就會有更加明確的規劃。

  “這個模式曾被社會各階層譽為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創新,説上農學生‘登象牙塔遙望都市農業,下基地守望合適崗位’,説上農‘解了都市農業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後繼無人這道社會難題又活了學校人才培育師資提升這盤棋’。三年實踐,甘苦自知,為了完善這個模式,學院已經開始思考將校企合作升級為學校與行業合作的模式。”上農宣傳處樊清譽説。

  “雙主體”培養模式,未來路在何方

  思考“雙主體”培養模式的升級基於兩大現實,一是這個模式確實有效改變了大學畢業生“下不去用不上、學了農不務農”的尷尬處境,為上海都市農業輸送了“留得住、幹得好、能發展”的實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局面;另一個則是單個農業企業終究有人才飽和的局限,校企合作無法避免企業單方面退出的結局。因此,唯有把校企合作上升到學校與行業合作的層面,才會達成範圍更廣的多贏局面。

  校企合作的升級版,意味著把人才培養與整個産業實現無縫對接,行業內各企業所需的人才可以互相培養、互通有無,使每個企業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實用技術人才的同時,不必承受太大的培養人才的壓力。

  記者了解到,上農已為此思考了一系列具體做法:一個企業穩定一個專業與學院合作開展“雙主體”人才培養,每年招生時由多個企業參與選拔,畢業後成為不同企業的員工,學習期間的“準員工”待遇也由用人的企業來承擔;教學安排上,前兩年半在合作企業和學院實施多輪工學交替教學,最後半年在工作的企業頂崗實習。這樣做既能減少校企雙方人才培養工作協調的困難、使校企合作更加順暢,也可以確保人才培養的品質。

  那麼,企業的積極性來自何方?記者採訪了解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因獲得市教委學生實習基地建設、兼職教師培養項目及上海市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項目的支援而展開校企合作,滿足企業兼職教師、支付學生實習費等費用,而這些項目申請是通過學校來實施的,因此,要讓企業長期穩定地與學校合作、為行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前提條件是政府應有相應的扶持政策出臺,而學校同時也應以教學項目委託方式對企業有相應的投入。

  只是,這樣的思考還停留在學校和用人單位的層面,目前政府相關部門還沒有回應。謝錦平説:“三年多‘雙主體’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證明,要為‘三農’一線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能發展’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校企‘雙主體’培養確實是一條有效的途徑。要繼續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保證校企合作的長期穩定,學校和企業都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援,儘快出臺對教育型企業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校企‘雙主體’共同培養農業行業所需的實用人才,真正實現學校、企業、學生和社會各方共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