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引導城市開發”是個好辦法
- 發佈時間:2014-10-30 05:52:5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截至2013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37億輛。大量的汽車是導致城市霧霾和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關專家呼籲,解決城市擁堵,老百姓要多使用公共交通;而政府要從城市規劃和道路設計等多方面共同開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的困境
在近日舉辦的第九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上,《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他表示,任何大城市都會面臨交通擁堵問題,大城市最初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路不夠修路,岔口堵就修立交橋”,但是路修得再快,沒有汽車增長快。“90年代初北京修第一條環城快速路二環的時候,我開車試了一圈,原來要1小時,快速路只需27分鐘,大家以為問題解決了。沒想到過了半年,又需要1小時了。”二環擁堵後,北京又修建了三環、四環、五環……楊保軍表示,在路與車的矛盾上,企圖從提高道路供給方面來尋求平衡點是徒勞的,必須明確從需求來解決。對大城市來説,毫不動搖地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建立健全的公交體系才是大勢所趨。
在大會現場,能源基金會中國發佈了由楊保軍和美國城市規劃設計大師彼得·卡爾索普、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張泉合著的《TOD在中國》。所謂TOD,即公共交通引導開發的原則,將公共交通線路、站點的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互相照應,地鐵站周邊土地混合使用,讓就業、居住、購物、上學、就醫等設施彼此靠近,減少交通量。
卡爾索普表示,如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當下的中國正在馬不停蹄地修建高速公路、環路和停車場來滿足汽車的需要,然而,由於中國的人口密度很高,以私家車為導向的交通呈現出的問題比低密度的西方國家更為嚴重。“全世界都面臨著經濟、生態和社會等方面的危機,倘若我們任由現在的發展模式繼續氾濫,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將不可逆轉,從而傷害到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因此,對碳的依賴必須縮減,而城市設計能起到核心作用”。
楊保軍説,TOD理論是根據公共交通的運力來安排區域的開發強度,也就是説越方便的地方開發強度越大,讓更多的人方便;不發達的地方就少一點,這樣一來運力和區域發展相匹配,“有利於商業繁榮、有利於就業,還有利於保持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
TOD原則在中國香港已經有很好的經驗。據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院教授陳秉釗介紹,香港本島地鐵僅82公里,但在地鐵站周邊500米範圍內居住了36%的人口,在500米範圍內的就業崗位佔50%;在香港城市進一步擴展,建設10座新市鎮後,他們更自覺地貫徹了TOD原則,因此香港全港地鐵為168公里,在地鐵站周邊500米範圍內居住了70%的人口,在500米範圍的就業崗位佔80%。“人們從家裏乘電梯下來,走不遠就能進地鐵站;而出了地鐵站,走不遠就能乘電梯上樓到工作的場所,這樣人們自然不願開私人小汽車”。如此一來,安全、準點、便捷,汽油消耗少了,汽車尾氣也少了。
楊保軍告訴記者,“限行”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不限行就會降低整個社會的效率,因為空間資源太有限;另一個途徑就是提高使用私家車的成本,包括汽油費、停車費。此外,解決城市擁堵,需要老百姓轉變觀念和交通方式,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更重要的是公共交通必須要改善服務品質,政府要創造有利於激勵老百姓乘坐公交或步行的環境,只有從城市規劃和道路設計等多方面共同開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的困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