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紀念中國公派留學英國50週年”論壇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丁仲禮出席並致辭。
在歐美同學會金融委員會承辦的以“中國金融開放新格局--與中英合作展望”為主題的平行論壇的圓桌對話中,證監會市場二部主任王建平在發言中表示,近年來中國私募證券基金迅速發展,並就中英合作提出兩個建議:第一,從資産配置的角度,英國的資産管理機構可以通過投資私募證券基金産品參與中國市場;第二,從境外投資機構在境內展業的角度,歡迎英資機構以外商獨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WFOE PFM)的形式參與中國市場。
王建平指出,目前中國證券私募基金有9000家管理機構、8萬隻産品、將近6萬億人民幣資産管理規模,且增速很快。總體上以股票策略為主,但逐步多元化,量化策略增長也較快,去年量化産品達到了1萬億人民幣。

“目前,9000家管理機構表明行業分散度還比較高,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涌現出一批頭部機構,管理規模在100億以上的機構大概有110多家,管理規模3.5萬億,佔全行業的58%。”
王建平介紹,與公募基金等其他投資産品相比,私募證券基金的優勢在於投資限制相對較少,自由度較大。私募證券基金的資産分佈基本上已覆蓋股票現貨、商品現貨和場內外衍生品。私募基金交易額佔股票市場交易17%-18%,期貨市場15%。同時,私募證券基金在激勵和約束上比公募基金更加對稱,激勵更具優勢。整體的風格是追求絕對收益。

對於中英方面在私募證券基金領域的合作,王建平提出以下兩個建議。
第一,英國的資産管理機構可以通過投資私募證券基金産品參與中國市場。
從配置的角度看,中國和其他市場投資産品的相關度較低,例如諾亞做的統計顯示,中證全指和美國股市、全球股市的相關性為0.6左右,相關度較低。
從市場發展階段看,中國市場有效性還在逐步改善的過程中,這可以給管理人提供了創造α收益的機會。私募證券基金相對於中證500指數創造的超額收益平均年化超過10%,控制波動和回撤方面也比較好,整體上行業資産管理規模的變化也比較小。
英國資産管理行業發達,優秀機構眾多,希望英國的投資機構在以過去比較熟悉的股票通、QFII、RQFII等方式參與A股市場之外,加大對私募證券基金産品的關注,以這種方式參與中國市場。我們目前也在持續改善監管規則,便利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私募證券基金。
第二,從境外投資機構在境內展業的角度,歡迎英資機構以外商獨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WFOE PFM)的形式參與中國市場。
目前允許境外資産管理機構以設立獨資或者合資的方式在境內展業。外資背景的機構有38家,規模約342億。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項政策引進時間不是很長,境外機構還需要時間來適應市場,形成他們的競爭優勢。“我們歡迎更多的英資機構參與中國的市場,以設立外商獨資私募管理人的方式展業,對於機構本身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好得多。”
對於如何保持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這一問題,王建平回答道,得益於香港市場是中國很有吸引力的離岸市場,早期階段外資在中國展業、參與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是在香港開展的;到了後期,我們歡迎境外機構在中國大陸展業,從離岸到在岸,開放力度非常大,基本上各項業務均已放開。雖然現實可能還有一些差距,比如外資證券公司在中國大陸業務剛剛起步。但下一階段,中國本土的在岸市場規模在擴大、市場結構在深化。另外,除了開放政策之外,具體的監管政策也在逐步優化,同時伴隨著機構化、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外資在中國大陸的在岸業務會有更好的環境。
最後,王建平指出:“外資機構也有如何適應中國市場、適應中國客戶需求的問題。因此需要境內規則不斷優化、境內市場不斷深化和改善,同時需要外資機構有自己清晰的策略和優勢。我相信在岸市場的業務會越來越好。”
“紀念中國公派留學英國50週年”論壇以“開創新時代中英教育、科技合作新紀元”為主題,旨在搭建新形勢下中英兩國在教育、科技、金融等領域可持續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增進中英兩國友好互信。中英兩國政府要員、教育界知名人士、科學家、企業家、金融界人士等200余位嘉賓出席開幕式。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