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十三五規劃綱要:結構改革奏強音
- 發佈時間:2016-03-18 07:22:11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李春暉
“十三五”規劃綱要17日發佈。多位專家表示,“十三五”期間供給側改革將是重點,從而解決結構性問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中國經濟發展仍有紅利可期,但目前下行壓力較大,需儘快推動改革措施有效落地。
結構性改革發力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把供給側改革作為未來中國發展的“十三五”主線。從長期看是調結構,從短期看是強調發展,同時要解決一些結構性問題。
國務院研究室資訊司司長劉應傑認為,理解結構性改革要把握三點:一是既關注需求,更強調供給;二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深挖國內需求潛力。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必須以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為目標,實施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推動社會生産力水準整體改善。
劉應傑認為,“三去一降一補”是即做減法,又做加法。“三去”,即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這是做減法;“一降”,即降本增效,這是做加減法;“一補”,即補短板,增加供給,這是做加法。既強調市場的供給,更強調製度的供給。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則表示,供給側改革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在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這“四降”裏,反映出的基本問題就是外需超預期下降和收縮,同時內需也表現出乏力。目前産能過剩不僅僅局限于傳統五大行業,實際上已經蔓延到其他領域。對於其他行業,更普遍性的問題需要通過需求側政策去應對。
“供給側改革的強調的去産能要與國有企業相結合。”祝寶良建議,國有企業改革重在“改”兩點,一是混合所有制方面,是否可以找幾家競爭性的國企作為試點再推開;二是找幾家企業實施員工持股,一旦改革成功和效益提高,就有可能推動下去。
仍有紅利可期
“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
劉應傑表示,“我們不做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不搞國外的量化寬鬆,但還有政策儲備工具,讓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總量平衡、優化結構,把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提高品質效益作為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採取精準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穩定政策基調,改善與市場的溝通,增強可預期性和透明度。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定向調控的支援作用。完善貨幣政策操作目標、調控框架和傳導機制,構建目標利率和利率走廊機制,推動貨幣政策由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轉變。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中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韌性,主要緣于五大紅利:一是新型城市化紅利;二是中國巨大的市場紅利;三是未來對軟基礎設施的投資將産生巨大紅利;四是金融創新的紅利,也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五是人力資本的紅利,或者稱“新人口紅利”。
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彈性表現,陳文玲認為,主要來自四方面:一是政府自身堅定不移地改革給市場創造新空間;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通過區域重新佈局釋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和迴旋餘地,包括“一帶一路”、東中西戰略、四大主體功能區、長江經濟帶戰略等;四是創新發展作為第一驅動力。
屈宏斌表示,純粹從面臨的週邊因素以及內部挑戰來講,今年經濟形勢比去年更嚴峻。但今年政策思路更清晰,下一步要將政策思路轉換為更有效地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