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年在4月末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類似,“五一”前夕的政治局會議重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並部署後續的宏觀政策。
按照慣例,每年的4月、7月、10月、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都要“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作出新的判斷,進行新的部署。
而今年,適逢宏觀政策調整施效和中美經貿博弈新階段,如此背景下,中央會怎樣研判和部署下半年的經濟?
是延續還是調整之前的政策風向,其信號意義不言而喻。
不同於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本次會議更強地傳達了對國民經濟回升的信心,新提出“堅持乘勢而上,避免前緊後松”。
在此基調下,宏觀政策與貨幣政策勢必兩手都要硬。
會議指出,及早發行超長國債,加快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進度,這是政府通過增加公共支出、擴大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
同時,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確保基層“三保”按時足額支出,也是保障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措施。
貨幣政策方面,會議提出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等政策工具,意味著今年二季度降息降準可期。
換句話説,該降準降準,該降息降息,不僅是貨幣政策本身的有效反應,還可以為政府債券的發行創造更好的流動性支撐。
降息不僅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發市場活力,也能降低個人房貸成本,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
尤其是放在當下,房地産仍然是經濟運作的拖累因素,房地産市場迎來增量的政策支援,貨幣政策定會協同發力。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從來並非各自獨立發揮作用。它們需要與其他非經濟性政策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因此,會議強調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進一步強化政策統籌。
這意味著政府需要在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各種政策的相互影響和協同作用,避免政策之間的衝突或“合成謬誤”,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近段時間,關於人民銀行購買國債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人民銀行及財政部的表態,讓我們看到了未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加速度。
人民銀行購買國債,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不是量化寬鬆(QE),但很“積極”。
當下我國經濟面臨私人部門需求不足而地方債務壓力已高的難題仍在,人民銀行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國債,有助於配合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刺激有效需求。
這一操作,還能緩解國債大量發行所導致的發行利率上行、擠壓信用債發行空間等問題。
總之,堅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兩手都要硬”,強化政策統籌是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只有通過加強政策協調、形成政策合力,才能有效應對各種挑戰、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堅定高品質發展道路,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本次政治局會議傳遞的最強信號。
經濟發展久久為功,貨幣與財政政策“兩手抓”“兩手硬”,化挑戰為機遇恰在此時。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