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6月7日訊 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和相關部門多次強調要有序推進房地産“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重點是保障購房者的權益、維護社會民生和促進市場穩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採取措施。
此前,河南龍頭房企建業集團與河南鐵建投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標誌著雙方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隨著國資入股,開起了市場化化解地産風險的一次積極探索。無獨有偶,在剛過去不久的5月25日,陜建集團與金科股份開展全面戰略合作,重慶市政府表示大力支援。這一舉動展示了政府對房地産市場的重視,並強調了支援企業的態度。
近期,政府紓困房企政策可以説正在逐步落地。而優質企業積極與政府、各類金融機構等進行深入交流溝通。據悉,德信攜手地方AMC浙商資産,為項目德清時代雲起獲得了6.03億紓困資金支援。
紓困政策不斷加碼
中國房地産業走到了“十字路口”。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5月,房地産銷售未能延續一季度的超預期修復,其中TOP100房企銷售操盤金額4853.6億元,環比降低14.3%,是近年來環比4月首度下滑,市場信心仍處低位。
整體成交的低迷導致“自我造血”能力減弱,加上融資仍未現全面回暖,多數房地産企業仍然面臨較大的資金流動性壓力。同花順iFinD顯示,截至5月31日,共有89家房地産企業、511隻債券違約,違約金額接近2400億元。其中不乏一些在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優質企業。
由於房地産産業關聯很多上下游行業,其平穩健康發展事關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自2022年四季度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監管部門密集發聲,釋放出積極信號。
不管是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推出的“金融16條”,還是停擺多年的房企股權融資重新開閘,又或者是住房租賃“金融17條”及改善優質房企資産負債表計劃行動方案等,都可以看出支援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力度空前。其中“金融16條”明確提出要給予財務總體健康面臨短期困難的房地産企業債券發行提供增信支援、支援優質房地産企業兼併收購受困房地産企業項目等。
優質房企受青睞
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優質房地産企業融資端不斷傳出好消息。比如逾百家房企獲得總額度超過數萬億的銀行授信、多家房企拋出了中票發行成功,還有超過30家房企拋出了定向增發計劃,所募資金將用於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建設、收購資産等。
還有一部分優質企業積極與政府、各類金融機構等進行深入交流溝通,獲得了一定額度紓困基金的支援,比如德信中國、金科、建業地産等。
以德信為例。早在2022年6月,浙江省房地産業協會與浙商資産簽訂協議,初步成立了100億規模的“並購重組專項資金”,用於房地産企業的解危紓困。據説近期,德信攜手地方AMC浙商資産,讓協議簽訂後的首個合作項目——德清時代雲起獲得了6.03億紓困資金支援。
浙商資産作為浙江省頭部的AMC,其天然使命是“化解區域風險,服務實體經濟”。業內人士稱,在不斷分化的市場中,浙商資産之所以選中德信進行合作,與其在當下危機環境下中不懈努力不無關係。自去年以來,德信中國對其唯一一筆境外債務的主動管理,並與投資者的積極溝通,重組方案獲得債權人通過。有分析稱,這體現出了市場對公司的信任,投資者對德信中國中長期發展的堅定看好。
與此同時,德信中國也在積極進行加速銷售去化,今年前四個月,德信中國累計合約銷售金額95.6億元,銷售面積約52.7萬平方米,進一步保證了“內生現金流”;而在“保交付”方面,德信中國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其中2022年總計交付2.22萬餘套,100%如約交付。業內人士稱,德信中國在市場上擁有良好的客戶口碑,目前長三角土儲佔比超過75%,可售資源優質。隨著市場大環境的好轉,公司的整體抗風險能力和經營韌性得到有效提升。
多家機構預期“樂觀”
儘管當前市場調整壓力依然較大,但多數機構對於房地産行業後續的走向,仍然持比較“樂觀”的態度。
其中穆迪在5月15日的研報將中國房地産業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並在5月30日的報告指出,隨著房地産行業趨穩,國企開發商和實力較強的民營開發商將獲益更大。預計未來12-18個月這些開發商將實現較好的銷售業績、較強勁的財務狀況和較順暢的融資渠道。
標普在近期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開發商銷售狀況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恢復。由於住房交付仍需時日,所以開發商的盈利水準和杠桿率或將在2024年之後才能受益於銷售的改善。
而在國內研究機構的出具的研報中,多數認為“政策正在形成合力,銷售正走向觸底回升”,並稱“未來市場進一步分化”。而那些核心土儲充裕、品牌美譽度高、信用優勢顯著的房企有望迎來更長遠的發展,德信中國就是這樣的存在。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