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8日訊(記者 張增艷)近日,交通運輸部等聯合印發《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指出要深入實施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由此可知,國家層面對TOD的發展意圖已經非常明確。然而,作為萬億藍海的TOD卻走到十字路口,過去的軌道、房地産增量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增存並重的內涵模式亟需升級,為城市高品質發展提供新動力。
作為TOD領域的排頭兵,京投發展以TOD模式技術和經驗門檻為基礎,持續創新,把TOD與新觀念、新産品、新用戶進行有效連結,通過回歸用戶價值賦能産品力,真正構建場景運營與生活方式的有機統一。
TOD傳統模式亟需升級
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統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共有55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度10287.45公里。其中,地鐵運營線路8008.17公里,佔比77.84%。根據數據推算,預計“十四五”期末城軌交通運營線路規模將接近13000公里,運營城市有望超過60個。
與此同時,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政策利好頻出。中央層面,去年1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盤活存量資産擴大有效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鼓勵推廣地鐵上蓋物業、交通樞紐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等模式;6個月之後,國家發改委出臺“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要求推廣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TOD模式,打造站城融合綜合體;交通運輸部則在2023年印發《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為軌道交通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此外,各地方也在積極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和TOD模式創新,成都、重慶、襄陽、無錫、佛山、洛陽、東莞等均有相關動作和政策出臺。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驅動下,城市軌道交通迎來跨越式發展,客運量不斷提升。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194億人次,預計2023年客流量將創新高。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規模持續擴大,TOD模式火爆出圈。眾所週知,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在規劃居民區或商業區時,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種非汽車化的規劃設計方式。源於TOD模式的契機,自然吸引了萬科、招商蛇口、京投發展、龍湖、保利、越秀等諸多玩家入局,甚至不少地鐵公司的身影也出現在土拍市場中。
“目前,構建以軌道為主的TOD發展格局已成為各大城市引領城市佈局優化、增強城市功能品質、促進城市産業發展、打造職住平衡體系的重要抓手。然而,各地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仍在規劃引領片區統籌、用戶體驗等方面存在不少掣肘和痛點,需要全行業不斷探索實踐,完善解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會長張燕友在京投發展·第五屆TOD創新論壇上如是説。
過去,TOD模式被看作是“技術派”,因技術門檻較高而成為核心競爭力。然而,隨著技術革新、市場趨於成熟,單一的技術優勢很難適應新的發展趨勢。京投發展總裁高一軒感慨道,感覺行業走到了十字路口,北上廣深除外,像有些二線城市、弱二線城市的TOD發展遇到了巨大的障礙和挑戰。以前逢説房地産必説TOD,現在企業變得更理性,沒有一窩蜂似的非要幹這個了,這也給了真正想在行業深耕的企業以機會。過去三年,所有的TOD從業者面臨諸多挑戰,其根源是TOD的發展模式已經在時代之下需要做出新的變化。
回歸用戶價值
TOD模式迭代絕非易事,尤其是後疫情時代,我國TOD發展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例如,總體人口負增長、老齡化日趨嚴重、經濟增速下行等。加之,京投發展偏偏選擇了TOD領域中高複雜度和高難度並重的地鐵停車場上蓋綜合開發。在這類項目中,政府、地鐵公司、業主的訴求均不同,如何平衡三方成為項目建設的關鍵。
高一軒對此深有體會。他記得2018年第一屆TOD論壇上,京投發展首次提出TOD智慧生態圈。“那個時候公司更多強調對城市、對地鐵,對市民的價值在那個時代並沒有變成唯一的主題”。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房地産行業經過新一輪深度洗牌,以往的遊戲規則被顛覆。在高一軒看來,“現在沒有什麼賺快錢的機會,這不是選擇,而是現實,企業必須要慢下來。京投發展提出‘用戶主義’理念,回歸用戶價值,從企業需求轉向用戶需求,把TOD項目開發與更好的生活方式相結合,開啟由産品中心主義到用戶中心主義、單維價值創造向多維價值創造、功能化産品向生活方式轉移的探索與實踐。從産品到用戶,強調了對城市、地鐵、業主的持續貢獻及服務能力。因此,TOD模式的底層邏輯已經變了”。
一直以來,底層邏輯都是京投發展TOD模式迭代和更新之路上的指導性原則。隨著軌道+房地産的粗放式開發成為過去時,京投發展開始摸索新的生存方式,即將三觀正(高精神含量)、顏值高(高審美)、關係好(高情感濃度)等核心理念不斷在産品與服務中落地,先後打造了西華府、公園悅府、琨禦府、嵐山、無錫愉樾天成、北熙區等標桿項目,實現了TOD産品的不斷迭代。
以北熙區為例,項目位於北京朝陽的東壩北西區,由地鐵3號線、12號線以及規劃中的R4線經過。2022年以來,東壩發展提速。這裡被定位為“使館級新區”,承接三里屯的價值溢出,有望成為繼望京之後的新經濟增長引擎。基於此,京投發展在北熙區的建設中全面應用了TOD整體開發技術,然後將用戶主義的實踐逐步落地。

緣于三軌交匯的優勢,北熙區打造了多維度的慢行連結系統,可以連接蓋上和地面,然後與城市形成連接。譬如,通過一條蓋上空中連廊直接連接商業綜合體,實現社區與城市無縫連結;從地鐵出來可以不經過地面,直接通過交通核到達上蓋住宅區;連接蓋上和地面的重要垂直交通核,與城市道路相融合,變為城市界面的一部分,同時垂直交通核結合周邊公園綠化、公交站臺,形成豐富、有趣的入口前場空間。
從空間利用看,北熙區把側壁形成的天然高差變成了兒童活動娛樂區,基於高差設計豎向的山水景觀,側壁旁邊變成可以慢行的景觀空間等。整個空間,自然、流暢、親和,是城市裏難得的綠色場所。

值得注意的是,北熙區以“次世代大城”為概念,主打下一代的、未來的精神需求潮流,打造了極具特色的TOD街區,即利用TOD高差形成以“綠谷”為核心的第二生活平臺。“綠谷”連接北崗子站和東風站,在軌道基礎上形成特色的人文街區,從而拉近了鄰里的距離,就像城市的微中心,集合了人們日常的社交、運動、藝文等生活內容。
北熙區的開發邏輯,迅速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去年十一黃金周開盤後,北熙區旋即贏得了357組家庭的投票,並取得熱銷30.8億的好成績,一舉成為朝陽區的人氣紅盤。
用場景連結生態
實際上,在北熙區項目之前,京投發展便開啟了轉型,在北京檀谷等項目上進行了基於用戶主義的生活方式場景營造實驗,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20年9月,以檀谷為先鋒陣地,展開了一場由傳統地産開發向生活方式運營轉型的實驗,慢閃公園採用策展邏輯,用非固定的形式邀請生活方式品牌來展演,形成了未來生活的微縮打樣。
那麼,何為慢閃呢?高一軒表示,慢閃猶如蒸餾器或者萃取器,“閃”的意義就是用相對低的成本在場景中試探一下他的生存能力。如果生存能力很高,就把轉成相對永久和相對固定的;如果生存能力不高,就臨時出現而已。在這個過程中,會接受大量和我們的定位相符合的主理人,不斷産生好的想法並持續轉化。隨著嘗試增加,品牌、人脈、資源都會不停的滾動、放大,逐漸才會形成我們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慢閃讓來自新消費、文化、藝術、影視等跨領域人才陸續成為檀谷的主理人,通過共創形成與用戶需求同頻共好的生活方式共同體。這意味著,京投發展已經打破了傳統開發思維邊界,通過與跨界資源滾雪球式的聯動實現價值共創,進而形成具有特色的龐大儲備生態圈。
在北京的北熙區、無錫的愉樾天成,京投發展打造了慢生活休閒街區、森係靜謐社交場景、森林主題樂園、峽谷山丘秘境、全齡友好超級會客廳、鄰里花園、綠谷廣場等多樣化場景,通過場景+內容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日常生活。
其實,TOD作為空間基礎這一事實並未改變,究竟應該裝入什麼內容,營造怎樣的場景才能打動人、留住人成為破解TOD新模式的制勝法寶。在運營中,京投發展發現,TOD快通達、大空間、強系統中可以為人們創造慢生活、多場景、高智慧的生活形態,從而形成一種生態平衡。
“TOD都是超級大項目,在房地産領域中具有打造超級場景的可能性,但是這樣的超級場景在過去是被浪費的,因為在空間中、在場景中沒有植入有意義的內容,這樣也就讓它與人的生活離得更遠。如何把TOD和更好的生活方式相結合,提高人們的幸福效率,是TOD開發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勝負手”,高一軒坦言。
顯然,跳脫固有地産思維的京投發展,已經找到了解鎖未來的鑰匙,即將場景孵化和內容運營深度捆綁,通過多維度連結形成自己的生態圈,讓資源經過新一輪整合後創造多方契合的精神共鳴。
(圖片由京投發展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