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機構概況”一欄未再顯示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張喜武的名字和簡歷。
這一變化耐人尋味,似乎坐實了坊間關於這位排名第一的國資委副主任的種種傳聞。
果不其然,7月3日上午,中紀委發佈的官方通報顯示,張喜武嚴重違反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在黨內選舉中搞拉票等非組織活動,打探巡視資訊;違反組織紀律,利用職權為親屬在職務晉陞等方面謀取利益,且在組織函詢時不如實説明問題;違反廉潔紀律,違規從事營利活動;違反工作紀律,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不力。
經中央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並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張喜武被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降為正局級非領導職務;終止其黨的十八大代表資格;收繳其違紀所得。
中紀委官方通告並未就“違紀所得”明確闡述,但另據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張喜武)是在國資委裏被帶走的,但出事主要還是在神華期間,最早是證監會方面發現的線索,涉及到股票關聯交易。”該人士又稱,“從處理決定看,問題不是太嚴重。”

張喜武是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2014年3月從神華集團董事長的職位上調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在國資委原來六名副主任中位列第一,僅在黨委書記郝鵬、主任肖亞慶之後。張喜武在分管業務上也肩負重任,主要負責改革發展工作,分管辦公廳(黨委辦公室)、政策法規局、企業改革局等重要部門,此外,還分管國資委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這是承接國企改革各項決策部署的重要樞紐。
事實上,張喜武“出事”的消息在坊間流傳已久,早在3月下旬,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記者便從多位接近國資委方面的人士了解到,張喜武已處於“接受調查”狀態。國資委網站顯示,張喜武最後一次出席公開活動是在今年3月22日,當天國資委黨委、中央紀委駐國資委紀檢組召開案件通報會, 對中國鐵路物資(集團)總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兩起國有資産重大損失案件進行通報。
4月12日,張喜武曾因缺席國資委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會而被媒體廣泛報道。
公開資料顯示,張喜武1958年10月出生於內蒙古通遼市,畢業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採礦工程專業,工學博士。1980年從內蒙古大雁礦務局的基層幹起,1994年3月調任吉林煤炭工業管理局籌備組成員,很快就擔任吉林煤炭工業管理局副局長。
1995年8月,張喜武開始到神華集團工作,擔任神華集團精煤事業部經理,1998年4月升任神華集團副總經理,2004年9月擔任神華集團總經理,四年後任董事長。至此,張喜武用28年時間完成了從煤礦基層技術員到央企掌門人的升級。
在神華期間,張喜武曾深入神華寧煤集團某煤礦3000米井下,與普通礦工聊安全生産;也曾帶領中國神華這樣的“巨無霸”在煤炭行業低迷、效益嚴重下滑時,得益於火電及鐵路交通板塊的一體化佈局和低成本策略,在煤企中獨樹一幟,開創了“神華模式”;這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總是面帶微笑,作風嚴謹,很少接受媒體採訪。
2014年2月,張喜武“由商入仕”,擔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2014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中央巡視組對神華集團專項巡視一個月。巡視期間及之後的一段時間,神華集團及中國神華多位高管因違紀違法被調查。在中紀委巡視整改報告中,煤炭行業被指存在“鏈條式”腐敗,從生産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滋生著不同程度的利益尋租空間。在2015年神華集團黨組開展的兩輪內部巡視期間,共處理人員271人,其中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01人,對25個基層黨組織通報批評和誡勉談話。
縱觀張喜武的職業生涯,除只當過一年時間的吉林省煤炭工業管理局副局長外,其他30多年一直都在企業工作,而且大部分時間都在央企神華集團。多年的央企高管經歷,使得他甫入國資委時被外界寄予厚望,認為他肩負著國資監管“去行政化”的使命。
自2015年新一輪國企改革啟航以來,作為分管國企改革相關工作的國資委領導,媒體對張喜武並不陌生。2016年、2017年的全國兩會,張喜武均出席了關於“國企改革”相關問題的新聞發佈會。此外,張喜武也是國新辦的常客,多次出席有關新聞通氣會和政策吹風會。
面對媒體時,他的表態直率鮮明,“央企重組不搞‘拉郎配’”、“決不讓改革紅利成為個別人的私利。” 等等讓人印象深刻。
言猶在耳,如今一語成讖。
(責任編輯:王擎宇)